“神医,您行医多年,是否能将多年的行医经验及药草本性编集成书呢?”冉文渊看到华挺现在的忧虑,他刻意避开华挺心中的那些感伤,开口询问起这些似乎是不相干的事情。
其实,不用华挺说出来,冉文渊也是清楚的。医圣华挺一生在医学方面有三大贡献。第一是发明了“五禽戏”,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用以锻炼身体来增强体质。
第二就是发明了“麻沸散”,用以施展闻所未闻的剖腹手术,为当今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第三,这也就是最令人扼腕可惜的,便是华挺曾将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
然而,就是这部医学著作,却因所托非人,从而未曾流传下来,使华挺的心血付之东流。
“公子缘何有此一问?老朽倒是重新有部写了的心得医书,但不知这与拯救苍生黎民疾苦有何干系?”华挺倒是有些跟不上冉文渊跳动的思路,他但还是如实回答道。
“‘嗯,只要你重新整理写出了《青囊书》,那就一切都好说了。就怕是你现在的这个年纪了,还没写出《青囊书》,那我也就没办法继续继续忽悠你了。”冉文渊听到华佗肯定的答复,点了点头后继续说道:“神医,您可愿将毕生的医术发扬光大吗?”
“可是公子你是否已有了计量?若是能够将医学发扬光大,老朽愿听公子的差遣!”
华挺他本身本就是心忧天下苍生,又岂是那种敝帚自珍之人?在听到冉文渊居然还愿意替自己扬名布学,自然是喜不自胜,他一脸殷切神情期待着冉文渊的后话。
在大秦的这个时代,医卜星象诸学并不受大家的轻视,虽然还未完全达到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地步,但世人皆是以读书颂经为上,却无几人愿意学这些三教九流之术,所以导致此时的医学发展甚是艰难。
所以,当华挺听到冉文渊这等诸侯之子竟是对医学抱有甚高的评价后,华挺居然有些不敢相信了。即便……即便是这个倡导者是这么一个好色之徒,希望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那华挺当然也不愿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神医多礼了,文渊之本意,就是想让神医在风城多停留一段时日,能够将医术传于军中之人。”冉文渊细细的构思着心中的计划,斟酌着词句继续说道:“文渊欲成立一支医疗队,在后方专门诊治受伤的士卒。如此一来,我军的伤亡率,将会是大大的降低。”
大秦现在这个时候的医疗水平,可谓是相当的低下。在没有一些有效的消炎药物的环境下,大部分受伤的士兵,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致死致残率会相当的高。
甚至,在危急的时刻,军队将领还会下达处死军队里面受伤士兵的命令,原因无他,便是害怕那些受伤的士兵会拖累了整个大军。甚至,更是怕那些受伤的士兵会带来瘟疫,从而导致整个军队的不战自溃。
别的不说,就说冉文渊之前在草原上的那次征战,冉文渊他可是几次亲眼看着那些受伤的大凉士兵躺在地上不断哀嚎,而冉文渊自己也只能是狠心断腕,舍弃那些忠贞耿耿的士兵,任由这些可怜人葬身于狼腹。每每想到这点,冉文渊的心都会滴血,因为他永远忘不了,那些士兵临死前痛苦不甘的眼神。
而选择华挺当军医的老师,是因为大秦末年,三大神医当中,唯独华挺是最擅长外科手术的,而激烈的战场拼杀,最需要的,也便是能顺利施展外科救治的医术。冉文渊选择华挺,可谓是对症下药。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另外的两位神医,一个是在长沙当太守,另一个在则庐山开讲堂,冉文渊鞭长莫及,根本是没得选择。
“军医?”华挺顿时就明白了冉文渊的意思,可即便只是这样,这却跟华挺的设想相差太远,他不禁有些失落起来。
“嗯,不错,便是军医,因为我先是将军,自然首要考虑军队的存活率。但……”冉文渊看出了华挺的失落,在吊了一下胃口之后,他才继续说道:“但我也是奉命节制风城的平西将军的长子,自然也是会关心风城郡民的性命健康。而据我所知,风城如今的资产甚丰,我正打算建议父亲开设好的医学馆,供那些贫苦子弟免费学习医术。并由郡守开设医疗馆,为风城的的百姓诊治疾患。”
按照冉文渊原来的设想,这医术是断然不能这样一直处在一个不尴不尬地位的,必须要推广、必须去弘扬,相较起那些四书五经,医术更是具有实用性。
虽然起步应该有些困难,但冉文渊始终相信,大力兴建医学馆,免费供那些有医者之心的人前来学艺,那如此一来,定然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医生出现。而随着这些行医之人的增多,便逐渐会改变整个社会的认知,改变医术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总之,能用钱解决的事儿,冉文渊认为那都不叫事儿,谁让他现在啥都缺,就是不缺钱呢?
“公子所言当真?”华挺可不是一个傻子,他自然是知晓这样一来,那医术会获得一个怎样的发展高峰。由此,他在看向冉文渊的眼神,也都是有些热切起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