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两百六十四回 殿上(1/2)

作者:我道然
“来议个章程吧!”孙策雄厚而有磁姓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宣化殿中,“说说这六万青州黄巾怎么处置?”

戴纲在拿下寿春之后,先是将朱灵建了一个衣冠墓以示尊敬,同时封存府、封存了所有的在案的齐民编户、土地文书,将战况上报建业。他只是督两州军事,但却不是军政都管的大都督,民事上名义上该九江太守孙韶管,毕竟寿春周围一片在魏国就属于九江郡,而九江太守孙韶还在阴陵照顾侧翼的淮阴,免受徐州臧霸的威胁。

而民事上的另一位官长,淮南太守孙朗还在合肥,而且看样子是没有要离开合肥的意思,因为孙朗有自知之明,他不过中人之姿有几分能耐自己一清二楚。而且孙策的几个弟弟,孙权、孙匡都被安置为闲散的官爵,孙权是太常、孙匡是不平尚书事的尚书令,一个负责搞礼仪位高而职轻;一个相当于撰写命令的写,以尚书台会议为例,领尚书事的顾雍相当于大会的主席、其他录尚书事、平尚书事的群臣相当于常委,而孙匡这个尚书令却成了会议主持者和记录者,实际相当于会议秘书的职责了。

孙朗得益于自己庶出的身份而并没有被剥夺实权,而是依旧在淮南做他的淮南(合肥)太守、定威将军,可是随着曹艹去世,孙策称帝的时间不远,他虽然庶出封王怕是也跑不掉,再驻军合肥也不合适,再说他这里戴纲也不好施展不是?即使他一直都很配合,不过为了一些不为人道的原因,孙朗一直都很少掺和戴纲的军事了,故而戴纲也不能把寿春的问题交给他。

故而,青州黄巾的问题,就这样被上报给了建业,这才有了刚才那一幕,孙策一身玄黑色的王服,端坐于御座之上,询问诸臣。

这也亏得寿春的大捷,孙策难得主动召集群臣议事,这可是近一年的头一次。乔仁看着眼圈越来越黑的孙策,心里不由得想起黄叙对他说的话。

“一个字---迁!吾江东地广而人稀,土地辽阔而肥沃,只要稍加开垦便有良田千倾,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人口不足而已,如今又这六万劳动力,当然给迁往江东,让他们自己垦荒拾田,开垦出来的田地就算做是他们自己的,老臣相信他们必会愿意。”

朝会永远不会这么和谐的,一个意见的提出是为了让更多的反对意见诞生。

“朱骠骑(朱治)所言差矣,芍陂屯田经曹魏数十年的屯种土地肥沃已成形状,而江东土地多为荒芜之地,刀耕火种少不了需要时曰,在这期间这六万多人的衣食住行又有谁人提供?”

这时又有一名重臣插嘴道:“大司马(吕范)所言甚是,六万人的迁移可是小事,其中的花销足以支撑我军一年的战事,而且谁人有可肯定这群黄巾愿意来呢?若是这些个黄巾不愿意,闹将起来可不是山越能比拟的。”

乔仁定眼一看居然是刚上任的大司农刘璋,这人乔仁不免对其刮目相看。青州黄巾可是经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的,不说善战勇武的青州兵,就是普通的屯田黄巾都是拿上锄头是农民,拿起刀是战士的家伙,而且谁又知道他们有没有私藏制式武器,这些特质都不是人傻、力大、不怕死的山越可以比拟的。而且这还不说寿春比邻前线,若是闹将起来说不得曹魏就能趁夺回寿春。

就在乔仁准备开口的时候,独坐于一旁的御史中丞虞翻也开口了:“芍陂是魏军东线之粮仓,魏军十年来大小战事粮秣皆来源于芍陂的屯田,这里不仅有军屯、民屯也是不少,这些百姓留在芍陂也可以为我江东积攒粮草,毕竟淮南数郡之地,真正能供应大军粮草的只有庐江一郡而已,其余诸郡也不过是自给自足罢了。而后我军若是北上恐还需江东之地供给,消耗时曰不说还途耗粮秣甚多,不可取。”

其实朱治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这些民户无论军屯还是民屯迁来江东,帮着开垦田地充实户头,只要在江东落了根,他吴中世家就有能力把他们变成自家的土地、户头。土地还自罢了,真正让朱治心动的是兵源,江东上好的兵源无论是越人还是丹阳兵都在乔仁一系里,他这个以军功名列吴四姓的朱家却没有一只精锐的部队,这样不好。

可却不曾料到会有这么人反对,淮泗集团的吕范、中立派系的虞翻,甚至于闲散的官僚刘璋都反对他。

“子言有什么意见?”孙策许久没召开个廷会,没想到才开始就是意见相左的局面,几欲冲淡了胜利的喜悦。

乔仁低着头盘算了一下,总结了几方的意见,最后才笃定主意,说道:“臣以为将青州兵退下来的民户迁往广陵为好,一来广陵久经战乱有许多无主田地荒芜,正好赐予这些军户,并且许诺免赋税一年,当地还提供耕牛、良种。”

江东的所有属地都是种植的占城稻和魏国不一样,当然得提供种子,至于耕牛嘛,芍陂不是没有相反还很多,但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