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91章 冬季攻势(17)(1/2)

作者:慕寒千雪
边让,兖州名士,心向赵王袁绍。

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边让也从来未曾掩盖,甚至在兖州大张旗鼓的为袁公拉拢士族子弟。

如此行事,自然是使得兖州牧曹操煞是不爽。

现在,曹操正式与袁绍决裂,自然不会忘了这么一个妄名之辈。

不等袁绍派人来联络边让,其首级就已经被挂在昌邑城头上,风雪交顾。

这一杀,自是镇住了兖州不少人心。尤其是一众士族,颇有些忌惮,畏手畏脚。在袁公与曹使君之间,他们真的算不上什么。手中没有兵权,连自保都尚且不足,何谈插手其间。

但对于边让被杀之事,士族也是做出无声的反抗。政令迟慢,卫戍松懈,民心鼓动,谣言四起。

可惜,曹操既然已是决意与袁绍决裂,又岂会没有考虑到兖州士族的处置。不同于周国的温水慢煮,曹操一顿快刀斩尽乱麻。

手下大将夏侯惇、心腹幕僚戏忠,坐镇昌邑。祭酒程昱安于东郡濮阳,调度兵马,进屯大河之侧。又有校事郎卢洪、赵达,刺举郡县,以明耳目。

中书典校事但有所奏,即关士族,必辄杀之,明清众事。

一时间,整个兖州都陷入中书典校事的恐怖统治之下。众多的兖州士族,也多是敢怒而不敢言,生怕为家族惹来杀身之祸。

最主要的还是没有外援,赵王大军一日不南下,他们就没有与手握重兵的曹操抗衡。

唯一能够周旋的手段也就仅剩下给戏忠、程昱等人使绊子了,可效果不能说没有,但委实不够看。

戏忠出身寒门子弟,对于世家大族的打压决心,更胜于曹操。整个昌邑城内,在其与中书典校事的高压之下,效率犹过往日。毕竟,刀子架在脖子上,没有人不会尽心尽力的办事。

而在最重要的东郡,程昱的手段可是丝毫不逊色于戏忠。整个东郡诸县邑,悉数由军队接管,实行军事管制。一应县令、长、丞、尉、诸曹旦有不用心者,轻者丢官去职,重则枭首示众。

杀人,程昱并不担心。

跟其他势力一样,兖州二百余万口,也不乏想要当官的人。尤其是那些寒门士子,虽然能力可能会差上一筹,但用起来顺心顺手,比起士族子弟强上十倍不止。再不济,军中多的是忠心耿耿的将校,充任地方官吏,足矣。

现在能力与否,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忠心。

面对实力强盛的大赵,兖州借此良机,脱离其身,其必怒之。北方战事如云,短时间内赵军主力断然不会南下。不过,仍旧要防范赵使游说地方,结伙叛乱,耽误兖州战略的布局。

如今,兖州上下八万精锐,可谓是倾巢而出。北面直临邺城的东郡大河北岸县邑,直接就放弃了。全军三万余人,退守大河南岸,结营联防。

东面陈留,曹操亲帅五万主力大军,兵临陈留城外。势力久受压制的张邈,挡不住曹军的步伐。

主力尽出,也就导致了兖州内部的空虚。

消息闭塞之下,没有几个人知道曹操究竟带了多少大军去了陈留,也自是不敢轻易造反。再加上戏忠以两千卒夜间筑营城东,夜出外入,告众曰为县邑之卒。更虚张声势,多布旗鼓,以民夫假其声威。

昌邑城内别说普通民众了,便是州府吏员都不知营内详情。

与此同时,青州的局势,也是异常让人感到意外。

青州刺史臧洪,自从坐镇临淄以来,可谓是尽职尽责。好义善施,爱民如子,严以律法,整顿吏治。又以流民充塞荒野,垦荒耕种,免其粮税。不过两岁时间,坐拥水利、煮盐之便的齐国、乐安,便恢复往日繁华。

万民安居,商贾齐行。

济南国,由于临近泰山,其内群盗肆虐,并非是臧洪心目中恢复生产的良所。然而,齐国和乐安二地恢复了生产,自然而然就带动了卡在西面的济南国。

所以,济南国的日子倒还算行,起码比之前在曹操的统治下,要好上几分。

不过,北面的平原郡就显得惨淡了许多。因为,平原郡横跨大河,扼守中原东部要道,乃是赵国入中原最便捷的道路。

袁谭在奉命东进时,便留下了心腹之人辛评充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在其治理下,只能说是勉勉强强,连兖州下属的郡都不如。这倒并非是辛评无能,相反其出身自阳翟辛氏,才学斐然。莫说一郡之地,便是一州之土,也足以运筹在握。

可赵国局势不同,也迫使着辛评不得不如此行事。

赵国长公子袁谭,出外为将已有数年,也治理了一阵子青州。可惜,长公子善于用武,而不善于理政,搞得青州人心怀怨。辛评担任平原太守,已经是在尽力给主公檫屁股了,可还是无法弥补当初赵军南下对百姓造成的伤害。

除此之外,辛评还要费尽心思,利用这区区一郡的资源,来为主公收敛人心,以定世子之基。

袁谭是为长公子不假,可赵国立国数载,仍未定下世子。伴随着二公子熙的成年,三公子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