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89章 太原太原(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回到宁夏府,散了军队回驻地。

狄咏再一次轻装出发,去太原、大同。

出发之时,王韶相送十余里不归,甚至没有丝毫要回头的意思,与狄咏一路详谈无数。

倒是狄咏先勒住马蹄,说道:“子纯啊,时代不一样了,你可知晓?”

王韶也在勒马:“学生知晓,自是不一样了,自从先帝重用恩师以来,学生觉得万事都不一样了!开疆拓土无数,学生也知,终有一日,在恩师手上,定能看到寰宇一统!每每想到此处,学生无不激动非常,满身只觉热血沸腾!”

“倒是辛苦你一直坐镇西北,按理说,早该招你入京了,奈何西北重地,实在不敢轻易托付旁人之手,这朝堂上下,统御军政之辈,才能及得上你的人,没有了。”狄咏语出真心。

搞什么改革之类的,王韶不一定比得上王安石等人,但掌握一地军政之经营调度,如今真还没有人能比得上王韶。

也许太监李宪,将来……将来说不定能与王韶相提并论。

这话听得王韶感动不已,知遇之恩,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感动,一个人得到了无比的认可,真的会感动。

“学生,学生多谢恩师这些年的谆谆教导……”王韶话语在说,暗暗抹了抹眼眶。

“观文殿学士,如何?”狄咏问了一语。

“学生……学生拜谢恩师……”王韶激动得无以复加,学士,加学士了!文官加学士,那真是祖宗十八代的荣誉。

中国人,特别是古人,对于祖宗十八代这种事情,往往看得比命还重。王韶也是有家乡的,也是有家族的,也是有亲人的,远在江西。

家中之人,得此喜讯,当是何等荣光?牌匾抬进祠堂里,十里八乡,该是何等盛大的场景!

王韶还有话语:“学生愿在这西北,西域不平,草原不靖,至死不渝!”

“这是胡话,终有一日,当也拜得相公!”狄咏抬着手挥了挥,又说:“这样吧……你儿王厚,也有十岁出头了吧?你遣人把他送到京中去,到国子监去读书,某在京中与你寻个好宅,安置一些奴仆……来日就算你入京了,也有个落脚的地方。好了,就说到这里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别过!”

狄咏说完话,马腹一夹,快步而起,走了。

王韶还在下马,要与狄咏行大礼。

狄咏回头一语:“不必如此客套了,回吧……”

王韶不听,依旧遥遥一礼,起身招手:“恩师慢走……一路安康!”

“回吧回吧……”远处还有狄咏的声音传来。

牛勇打马路过,也说一语:“王相公,快回吧……”

王韶久久不回,就看着,看着黄土道路上,烟尘大作,又看着烟尘慢慢消散……几滴泪水落下,抬手一拭,慢慢翻身上马。

刚一上马,王韶面色立马坚毅起来,往西一看,往南再看,马速疾驰而起,开口大喊:“招折克柔将军与吴睿将军到衙门议事,议征青唐!”

王韶要做他历史上该做的事情了,开边,熙河兰煌,乃至上青藏高原,打吐蕃青唐!

自筹粮草,自调军队!爬山涉岭,坚决非常!一城一池,就要动手,从兰州开始。

再说狄咏,一路疾驰,甚至把梁辛初的车架都抛在后面慢慢走,不得许多天,已然就到太原。

太原俨然就是一个军事大后方,各种物资粮草,堆积如山,道路上来来往往,皆是军汉士卒。

连百姓青壮也多在军营做事,搬来运去,军营里新军操练声响震天,到处热火朝天在忙。

讲武学堂第二期也在如火如荼。

到得太原,先开会,苏轼苏辙刘几狄谘等大小官员齐坐一堂,而今,刘几是太原的主官,苏轼苏辙本只负责讲武学堂的事情,却也被抽调到太原府衙里办差。

实在是人手不足,来来去去的人员与物资调度太多太多,能用的人,那是一点都不能浪费。

什么是战争机器?

这就是战争机器,狄咏的战争机器已经轰鸣许久了。

狄咏还没来得及四处视察,会上开口就问:“火炮来了多少门?”

苏轼看向弟弟苏辙,苏辙当真信手拈来:“回太傅,新火炮已经到了八十四门!”

“催,怎么才来这么点?诸多城防,缺口甚多,快发文快马去催!”狄咏不太满意。

苏辙也答:“路途上还有不少,实在是沿途运送太难,各路转运使叫苦连天,此物太重,征调青壮与骡马牲畜一大堆,花费甚巨,春雨也来,道路泥泞不堪……”

狄咏手一抬:“某不听这些话语,只管去催,谁再来这些话语搪塞,定要治罪!”

管不得那么多,什么借口也没有,狄咏就一个目标,要尽快看到大量的火炮出现在面前,出现在各处城防之上。不仅是太原大同这边,河北雄州那边也一样。

苏辙皱眉点头:“好好好,下官再发文去催!严厉去催!”

狄咏又问:“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