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6章 狄咏,是来惹麻烦的(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狄咏还在磨磨蹭蹭,玩弄着人心洞察什么的。

杨义贞快马如飞又来了,这次来面色已然不好看,语气中也是怪罪:“狄兄,怎么回事?怎么迟迟不见攻城?”

狄咏倒是面带歉意:“部下人马远来大理,却都不愿意卖命攻坚,正命令督战队动员各部军将士卒,不得片刻必然集结到位!”

杨义贞也不是傻子,虽然狄咏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杨义贞隐隐也猜出了点什么,问了一语:“狄兄莫不是不愿攻城?只想看着我杨家与高家互相厮杀?狄兄可莫想差了,大不了一拍两散,我等回姚州去就是!”

“贤弟这是哪里话?且看某片刻之后大军破城!”狄咏再次拍着胸脯保证。

“好,但愿如此!”杨义贞上马再走,还得去回复杨允贤,杨允贤那边当真是急得上蹿下跳。

有些事情是被逼无奈,不是他不愿用杨家人马亲自与高家人一较高下,而是身边还有虎狼之师窥伺,怕就怕一旦倾尽全力,到时候当真被人给一窝端了。

有些事情,杨允贤也是到了善阐府才真正知晓,比如狄咏麾下是真的只有五六千人马,但是这五六千人马竟然个个都披有重甲……

就这五六千套重甲,就已经让杨允贤大吃一惊。这可不是寻常事,哪怕是在大宋大辽这种国力雄厚的国家,前线部队也并不是真的人手一套重甲的。

唯有最精锐的主力军队才有这个待遇,因为一套重甲本就价格不菲,几十贯不止,一来因为在这个时代,金属本身就是货币,不仅铜是货币,其实铁也是货币,在四川依旧还在流行铁钱,几十斤铁就价格不菲。

其次札甲制作起来也繁复非常,人工成本也极高。

狄咏之所以有这么多重甲,一来是因为他麾下有一部分人马本就来自天子亲军与皇家仪仗,其次是狄咏把广东广西与江西三个“省”的禁军铁甲全都聚在了麾下,几件破烂修成一件成品。

这也是在邕州打胜仗的重要倚仗,而反观杨家与高家之军,两军加在一起的重甲都没有狄咏一个人多,更多都是皮甲与皮铁甲,皮甲好理解,皮铁甲就是大部分是动物皮革,关键部位有铁。

如此情况,已然让杨允贤更多了几分忌惮,来之时他还以为狄咏麾下实力一般,因为大宋边军杨允贤是见过的,比如四川成都府的边军,装备水平与大理军其实差不多。

来之后才他发现狄咏麾下实力竟然如此惊人,随便拉出五六千人马,竟然个个穿着几十斤的重甲。所以他无论如何也得让狄咏带着麾下人马消耗一番,如此才能达到平衡。

有些事情,都是这么进入了两难的境地,当杨允贤决定率兵造反的那一刻起,许多事情就由不得他。

他甚至还有更多的担忧,担忧自己一旦收兵退军,会不会遭到狄咏的掩杀追击,狄咏麾下竟然还有两三千西南矮马骑兵,也都身披重甲,甚至还有不少甲骑具装,野战之下,也是一把利器,实在教人头疼不已。

若是这等人马再来几千万余,那真是要横扫大理……只是杨允贤不知道,狄咏麾下,已然是三“省”精锐主力加汴京援军,大宋在西南方向,已然再无其他堪用的军力。

高台之上,狄咏看着城内人马调动,也知道其实时机早已成熟,东边守敌早已捉襟见肘,甚至连军备都调走了无数。

守城这种事情,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细节原理,那就是越大的城池越难守,越小的城池反而越好坚守。

为何是这个道理?打个比方,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如果边长四里(两公里),也就是两千米,四面城墙加起来就是八千米,不说什么重兵防御,就说每隔一米站一个人,也要八千个人才能把城墙站一圈,单薄的一圈而已,不是人山人海的一圈。

边长四里的城池,其实还算不得什么大城池,汴京城那种城池,外城周长六十里地,你想想这种城池该怎么防守?又该多少人来防守?

为何后来金人一旦兵临汴京城下,就能轻松就破了汴京外城?答案是否已经找到一部分了?唐朝时候,洛阳城、长安城在安史之乱中,也没守得一时半刻。

反倒是那种小型堡寨,往往在历史上经常能死守待援,而大城一旦失了其他防御门户,几乎就陷落不远。

善阐府此时之境地,便也不言而喻,大理之东京,人口好几万,周长七八里,这种城池,来个七八万大军,那还有可能坚如磐石,两万人,那就是顾此失彼。

承平日久,就是如此,就如侬智高破广西广东,几乎毫不费力。

当狄咏带着杨允贤来到善阐府的那一刻起,这座城池基本就已经宣告失守了。

其实高家还有最后一个办法,那就是率兵出击,直接集中全部力量与狄咏来一次决战,如此还有可胜之机。

这就是历史中许多守城军队为何放弃城池不守,非要出城一波的原因所在。不是主将真的弱智到这个地步,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城池太大没法守。

守城之战,从来也并不是那么简单。

奈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