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27章 打孩子,得避着外人(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诚意?两军对峙,岂可轻信?文相公若是以此言到朝堂,岂能服众?如此大事,一旦轻信,但有万一,万劫不复也,文相公何以保障?”狄咏问着,语气闲常。

萧特末答话:“依狄相公之见,当如何?”

“退兵,无甚不可,但自有前提,辽皇子与皇后入宋境之时,大同重兵,便可退也。且,不是一次性退完,我退一万,燕京城周遭之辽军,也当退一万。我大宋派人往燕京去监督,燕京自也派人来大同监督,如此互相监督,一步一步,互相退兵,如何?”

狄咏,正儿八经开始谋划这件事。

显然,撤军退兵,也是一件程序极其复杂的事情。

萧特末有些慌乱了,内心里的小小慌乱,他真没想到狄咏此时此刻,竟然还如此冷静,来去言语片刻间隙,竟是已经把这些都想清楚了。

萧特末就是来见招拆招的,立马说了一句用来拖沓的话语:“那万一我大辽皇子皇后入了宋境,你们不退兵,如何是好?”

狄咏:“哼哼……我大宋要你家皇子皇后,有何意义?不过人质罢了,大宋天朝上国,信义天下,岂会背信弃义?”

文彦博也连忙解释:“萧使放心,我等必然不可能背信弃义!只要质子入境,定然遵守和约!”

你说文彦博这种人,卖国吧,他也不卖,他真的在为自己国家考虑,也会为自己国家说话,他是真相信自己心中的那一套!

萧特末不是不答应这个办法,他是目的没有达到,大目的,自然还是让宋人退兵,好在来日有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时机。

但小目的上,他还是想努力搞臭狄咏,让狄咏在大宋内部的威势削弱。

所以,萧特末还得努力一下:“此法……倒也无甚不可,却也要议一下质子归国之事,撤军之事一旦结束,质子就当归国!”

文彦博自然点头:“质子本就是互信之根本,既然互相撤军罢战了,质子自当归国!”

辽人打什么主意?萧特末打什么主意?

很简单,辽人多骑,机动快,来去快,宋人多步卒,机动慢。陡然开始战争,短时间内,战场人数上,必然是辽多过宋的,这就是优势。

而且,狄咏所倚仗的火炮,还会在这件事中给狄咏造成很大的困扰。比如,若是狄咏在撤军的时候,也大规模把火炮撤退了,那再调动起来,就会极其缓慢,这也会在最初的战场上减轻辽国军队的压力。

若是狄咏不大规模把火炮撤退,狄咏又会陷入一个纠结,就是万一在最初战场上形成了劣势,让辽人把火炮夺去了,岂不是资助了辽人的军力?

别说什么火药弹丸,这个时代,这种东西,质量最好的辽人轻易做不出来,质量差一点的,辽人还能做不出来吗?质量差一点的,又不是不能用,不过就是威力小一点,残渣多一点。

而且,辽人如今自己,也在急着试制大火炮。这个东西,最先研制的人,自然千难万难,但只要知道这个东西是能做出来的,后来研制的人,其实反而没有那么难,就是一心努力去试罢了,哪怕技术水平差一点,做出来了,就能用。

辽人,又不是海外蛮夷,此时的海外蛮夷,才是真对火药这种东西一无所知。还得等成吉思汗铁木真踏遍欧亚,才会见识到什么是火药。

还有一点,就是在于情报上,辽人对宋人的情报能力,显而易见,汉人与汉人嘛,其实更简单一些。

宋人对辽人的情报,其实还是有局限的,主要局限在燕云地区,出得关外,就比较难了。

也就是说,辽人的军队撤退了,撤到关外去,具体去哪里了,情报上,对狄咏而言,就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关外到燕云,也就是辽宁内蒙附近到北京,是真的近,但有一个反应不及时,辽人立马会在初战场取得巨大的兵力优势。

反倒是宋人军队在哪里,在做什么,辽人但凡用心了,其实一清二楚。

这些,就是萧特末的细致谋划的道理。

也是狄咏在撤军这件事上的麻烦之处。

要问狄咏此时对这件事到底怎么处置,其实狄咏心中也没有想好,但他有一个先决的方向,那就是不能让萧特末得逞,不论是大目的还是小目的,都不能得逞,然后再一步一步来,也是个见招拆招。

你不是要效仿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互相送王子为人质吗?行,你送来。

退兵之后还要人质归国?狄咏也点头:“行,撤军之事一结束,人质自当归国。”

萧特末眉头一皱,全出预料!

狄咏其实只是想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秦始皇嬴政在赵国为人质的时候,秦国与赵国就不打仗了?

没有嘛,还是打啊!

秦始皇他爹异人(子楚)在赵国为人质的时候,秦国与赵国就不打仗?显然也没有,打得飞起。

而今,辽国皇子在宋国为人质,就真的不打仗了?就真的互相退兵了?

当然,这是个美好的愿望,是一个美好的道德,是一个美好的向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