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25章 你们这些宋人,当真蛮不讲理(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梁彦深说不出话来,也不可能容得他说出那般话,唯有跟着李云龙再接着赶。

赶去应州,再想如此偷袭入城,已然不现实了,逃命的辽人会更快,但还是得赶,赶去之后,便是对应州辽人的心理压力,只待小狄相公大军到来。

应州一过,就是大同了。

捷报已然到得狄咏面前,梁彦深的行文,看得狄咏连连皱眉:“黄常,记录!”

黄常拿出纸笔,等着。

“待得大同府前中军议事,提醒我说一件事,军情奏报,莫要拽文,越通俗越好,把事情说清楚就行。”狄咏吩咐着,这就是秘书的重要性。

很多事,会经常忘记,就需要一个秘书记下来,时时汇报提醒。

黄常记好了,问了一语:“相公,前军有捷报?”

“已克鄯阳,前锋往应州去了!”狄咏答着。

“好好好,这般好,真快!”黄常激动不已,他也是个战场初哥。

“却是米擒真野在武州的捷报怎么还没来?”狄咏有些不高兴。

黄常立马担忧起来:“相公,那米擒真野单独行事,不会跑了吧?”

“跑?”狄咏笑了笑:“他家陛下还在某身边拿着,他能跑到哪里去?”

“这……”黄常有些不解。

“来人,着游骑催促,告诉米擒真野,某只等一天,一天不克,教他提头来见!”狄咏不是为难人,而是督促催促。

武州,一个小小城池,拢共没有几个守军,这些守军几辈子都没打过仗,哪怕是强行攻城,造了简易长梯,怎么都爬上去了。

狄咏只担心米擒真野心疼麾下人命,但凡用人命一堆,武州没有不克的道理。

狄咏可不心疼米擒人的命!

至于说米擒真野要跑?米擒一部,能跑哪去?米擒一跑,米擒真野能不知道河西节度使拓跋谅祚会对此事负责?

米擒真野什么人?狄咏太清楚不过,他家皇帝在狄咏这里,就不用担心他会跑。

说句不好听的,或者不恰当的比喻,米擒真野与狄青,那就是一种人。狄青怎么憋屈的,米擒真野就能怎么憋屈。狄青历史上怎么死的,米擒真野也能这么死。

所以米擒真野,不可能独自一人跑了。

大军继续往北,最慢的要数神机营那百多门大小火炮,几千人与马伺候它,依旧是龟速前进,一会儿轮子陷坑了要抬,一会儿轮子坏了要修……

说起来,全军上下都着急,许多军将更是嗷嗷叫的急,唯一不那么着急的,反倒是狄咏,这一战,狄咏当真成竹在胸,大同肯定能攻得下来。

反倒是这一战之后,面对辽人的反扑,是狄咏比较担心的事情。其中,河北一线苗继宣那里,是担忧的重中之重。

辽人真不是好打发的,不彻底打到没办法了,这一战就停不了,怕就怕雄洲城顶不住。

却是也想回来,苗继宣本就是擅守之人,在麟州那么多年,甚至李元昊亲自带兵来打也铩羽而归,应该是可以放心一点的。

大军继续北上,十几万人,其实在这一线是排不开的,地域比较狭小,唯有攻下大同,这十几万人才能真正摆开,后续还有民夫……

历史而下,这一战,才是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战争,以往宋辽鏖战二十几年,就规模而言,其实不及此番,双方主要兵力,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各自十万上下。

宋,军队一百多万,辽也是披甲百万之国。但双方真正能发动的战争规模,远比想象的要少。

后来的金国,战斗力最强盛的时候,其实也不过五六万精锐兵马南征北战。

孛儿只斤·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在统一了整个蒙古草原的时候,麾下兵马,也是五万之数。

往前数,霍去病马踏匈奴,也就是五万人。

五万人,仿佛是一支精锐部队的常数,少了不够,多了臃肿。

这也是狄咏没有第一时间扩军的原因所在,他麾下精锐,此时此刻,其实也是这个数。

狄咏也想过这件事,五万人,最好的军备,最好的待遇,最好的抚恤,最好的心理状态。真正厮杀的战场,刚好!

后勤补给上没有很大的压力,指挥上,也得心应手。其余人马,作为帮衬,乃至消耗品,这就是最好的配合。

党项人,自然就是消耗品。

……

李云龙已经到得应州城下,应州四门,已经紧闭。

李云龙一边吩咐安营扎寨,一边打马巡视整个城池,把地形地貌了然于胸,只待狄咏来了好汇报。

城墙之上,无数的辽人在围观,军汉还是少数,百姓更多。

倒也是奇事,宋人大军竟然到得应州城下了,还有什么比这事更稀奇的。

也听城头有人喊骂:“兀那宋人,岂敢在我大辽之地逞凶?”

李云龙驻马观瞧,那喊骂之人,显然也是汉人,李云龙心中不爽,答了一语:“老子还要杀到临潢府,杀光所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