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93章 太原城没有软骨头(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苏轼苏辙兄弟俩回京了,然狄咏已然在去太原的路上。

兄弟俩刚到家中落座不久,就收到了狄咏的一篇长信,看得是频频皱眉。

工作压力显然有点大,倒是苏轼豁达,开口说道:“此事甚好,文人士子,就该见一见军伍之事,这一趟西北,我便也是长了见识……这讲武学堂甚好……”

苏辙却皱眉不松,说道:“兄长啊,此事难办啊,当从长计议……”

苏轼又答:“你看,子道兄不是已经安排好了吗?依照安排行事就是,一个出身,自能引得士子们趋之若鹜,我门下之人,便也不少,只管教他们去,不愿去也要去……”

苏轼之前在太学为官的时间可不短,不论是太学这个平台,还是事功学派这个平台,苏轼门下显然真聚了不少人。

苏辙却依旧还是皱眉,说道:“兄长啊,你有所不知,未想其中详细,子道兄何等之人?事情办起来不难,难就难在……”

“难在什么?”苏轼大喇喇问道。

苏辙忽然低声:“难在……此事背后啊!”

“背后?背后还有什么?”苏轼又问,直觉得自己弟弟是在故弄玄虚一般。

“唉……兄长,兄长啊!你道这讲武学堂真就是……让士子文人了解一下兵事,长长见识?”苏辙担忧不已。

“难道不是吗?子道兄书信之中,写得明明白白!”苏轼这属于平常一般人的政治水平。

“哎呀,子道兄这是要年轻的文人士子上阵啊!”苏辙一语道破。

兄弟俩这番对话一比,政治谋略水平的高低,已然显现。

“什么?让文人士子上阵?怎么可能?”苏轼还不信。

苏辙也无法,只道:“罢了罢了,子道兄既是如此想定,必然有其道理,就怕到时候真有此般上阵之事,死伤惨重,汴京之地,哀怨四起……”

苏辙是怕狄咏得罪人,把一个个高门大户的公子哥弄到战场上去,真是一仗打下来,狄咏满汴京城的仇人了……

苏轼依旧洒脱豁达:“就是,子道兄既是这般安排了,就有他自己的道理,管那么多作甚,只管照办!我去太学走一走,子由你就……差人到樊楼定个场子,然后发帖子出去,明晚诗会!到时候诗会来说,管教他们一个个趋之若鹜!”

苏轼说这话,那是相当自信,如今苏轼不比以往,他是制科百年第一,又在太学教授许久,他还是事功一派的“副教主”,人人都知道他与狄咏关系莫逆,更不谈他诗词文章早已是一时年轻魁首。

不论哪一条,苏轼在年轻士子中,都是一呼百应的人,这也是狄咏要把这件事交给苏轼的原因。

苏辙只点头:“怕是到时候,兄长与我,皆要上阵啊!”

苏轼大手一挥:“上就上,怕他作甚,跟着子道身边上阵,保管是有胜无败!”

苏轼对狄咏这方面的信任,当真是无以复加。

“兄长误会了,我倒也不是担忧自身安危,此番在西北,那也见多了,那些作乱的党项人,也不是好相与之辈,我只是想啊……小狄相公这般做,后果难料。”苏辙还真天生有政治上的敏锐度。

“别管别管,做事做事!”苏轼那是但求行事,不问前程。

狄咏的忽悠大计,由苏家兄弟亲自执行,苏家兄弟现身说法,不外乎几个套路,报效家国之梦想,铁马金戈的浪漫,求个出身的焦虑,外加名额不多的饥饿营销。

还有狄咏三个弟弟的现场鼓动……

兄弟俩这边在忙。

狄咏那边慢慢就到了太原。

山西这地方,是真好,一路平原广袤,两边山脉相夹,中间一条河道贯穿。

狄咏也一路上不断考察汾河河道,还时不时指点:“此处难行大船,要拓宽……”

“此处泥沙淤积,要挖……”

“此处河道要改直……”

秘书黄常拿着笔不断记。

狄咏也暗自思索:说起来,汾河流域,泥土流失也严重,归其原因,还是几千年砍伐所致,这煤炭啊,已经刻不容缓了,不论是汾河还是黄河,来日到底是清是浊,这中原大地,生态环境到底怎么样,就看煤炭了。

汾河,会是运河,大同的煤炭,从太原北的汾河上游上船,一路南下出山西,直入黄河河道,从黄河入运河,南北通联,就可以辐射大半个大宋朝,乃至燕云之地,淮河与长江流域更不在话下……

若是从长江流域换船出海,两广福建,珠江流域,都可辐射。

这是什么节奏?

这可不仅仅是能源上的改变,这需要巨量的船只以及从业人员,河船,海船……海船是什么?

这就不必说了。

而且,一旦煤炭推广开来,就不仅仅是大同一地了,全国各地都会开始勘探挖掘煤炭,因为煤炭能卖钱!

越想这些,狄咏越是激动,越是对大同起了挥之不去的执念。

太原通判刘几,先几日到达,此时正在城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