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85章 大同大同(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政事堂狄咏的班房里,书信无数,公文公函也是无数,到处发出去。

三个秘书,忙得头昏脑涨,狄咏依旧口若悬河,每一条命令,三个秘书都要奋笔疾书。

着苏轼苏辙速速回京述职。

着王韶开始收拢党项青壮……准备随时全部押往太原府南驻扎!

着王韶点选五百中低层军将往太原待命!

擢升刘几任太原通判。

擢升梁适之子梁彦昌任河北转运副使……

擢升曾公亮之子曾孝宽任河东转运副使……

擢升知谏院司马光为御史中丞,带官员差吏往河北调查走私之事。

擢升范纯仁为知杂事御史,带官员差吏往河东(山西)调查走私之事。

封米擒真野为归义将军,随部往太原府南驻扎!

令河西郡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西节度使……赵谅祚差充太原知府!

……

一旦开战,战线有二,一线在山西,一线在河北,狄咏自己会去山西,河北一线就需要一个人坐镇指挥。

两个人选,一个是雄州知州赵滋,这是一员老将,军事素养不会差。但狄咏却不太放心……因为狄咏自己没用过。

那就只有另外一个人选了,枢密院副使苗继宣。苗继宣,防守能力出众!共事多次,值得信赖。河北这一线,对于狄咏前期大战略而言,主要就是防守!顶住压力,看局势变化,再谈是否进攻。

所以,苗继宣也得稍微提前一点去雄州,不能临时去,得先去真正了解情况!要一个借口,比如……巡查整肃边军!目的是……准备进行河北各军的裁撤、移民屯垦事宜。

战争前期战略,就是至少要达到的目的,夺得辽国西京大同!

大同,在战略而言,很重要,它既是黄土高原在东边的最后节点,也是燕山山脉在西边的最后节点。

大同在手,往西北,可以直入蒙古草原,往东,那就是燕云十六州,全无阻碍。

大同,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要,明朝也是重镇之重!它是北方边境的一个空缺之处!进可攻退可守。

还有!大同,产煤!全国产煤之地无数,但大同不一样,许多地方的煤都在地下,开采极难,而大同的煤,不仅品质极高,而且就在地表,连洞都不用挖。

对于这个时代而言,狄咏若是真想用煤,大同就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煤炭,对于这个时代,不仅是能源上的进步,更是环保能源,相比木柴,环保了几百倍不止。

煤炭燃烧有毒不假,但这种毒是可以用工具去有效避免的,不是什么很高科技的工具,就是一个带一点技术的炉子就行了,这一点小小的技术,也就在排烟管道的设计上而已,这是巨大进步,只在推广方面下功夫即可。

当然也还会有意外,那也是没办法,真要有人中毒死了,也并不能影响狄咏要大规模推广煤炭的步伐,不能因噎废食。

大同之重,就是此战的前期战略目标,也是这一战的底线……

其他更多的,就看局势发展。

如今的狄咏,再面对这些真正大事的时候,不似以往那边睡都睡不着,而是多了几分从容淡定。

也是如今压力大减,胜负的结果,狄咏都能承受得住了,哪怕这一战不顺利,大不了也是个稳定战线,再开榷场。

对于狄咏个人前途而言,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这一战,本也是尝试性的一战而已。

还有一个问题,钱粮!

这不难,钱的问题,不是大问题,只要不是长久鏖战,就不会有钱的问题,战争的时间点本就在几个月后,也就是各地秋末赋税征收的时候,正是朝廷有钱的时候。

还要去信沈括,把火炮与火药、弹丸往太原运,先用运河,再走陆路。这就是转运使的重要性了,梁彦昌与曾孝宽两个人接力负责。

转运使这个官职,其实很重要,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省财政部,也就是路一级的三司衙门。其官职称谓上,转运二字,也是职责所在,钱粮赋税的转运,大宗货物的转运。

乃至,转运使许多时候,就是一省政务上的最高主官,比如包拯就当过河北转运使。

但宋朝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省,其实没有所谓“省长”这种大权在握的主官,通常也是各种职能部门互相分权,并没有一个一路主官部门,比如还有提刑司、安抚司,这些司之间,大多时候并没有互相统属的关系,是平级部门。

转运司管钱粮,提刑就是司法系统,安抚司大概就是政府部门。

这种制度,有利有弊,利很容易理解,就是地方上的权力,更多向朝廷中央集中。

弊端也多,那就是增加了朝廷中央的工作,也导致许多时候效率低下,比如安抚使要一笔钱做什么事,他是不能在省内筹到这笔钱的,他不能找转运使拿,得向朝廷申请,朝廷再让当地转运使下达命令。

这还是政务上的,军事上的,那就更麻烦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