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22章 你一点都不懂(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出发,使辽,使团规模不大,百十军汉,七八个官员,一车礼物,礼物主要还是书籍。

其中有一个政事堂的编修叫作黄常,祖辈恩荫的小官,给狄咏当临时秘书。

辽人其实也早就等着狄咏出使了,岁币其实不值钱,脸面才重要,宋人拖欠岁币不给,不是补了钱就可以了事的,这事情需要一个正儿八经的交代。

这不,狄咏就来交代了。

一路北去,路途倒是不难走。

但狄咏这一路,其实也很重要,身边带着黄常,就不能真的只行路。因为黄常身为皇长子,其实这十五六年的人生,从来就没有真正出过京畿,换句话说,就是他从来没有真正见过世间百态,没有真正见过这大宋江山到底是什么样的。

黄常自然就是赵仲针,说起来,赵仲针这一辈子,自小长在汴京,十八岁当太子,十九岁当皇帝,上台就进取十足,不久就开始支持王安石变法。

这个皇帝的问题就在这人生经历之中了……他就没见过世面,他只有一腔热血而已。

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赵仲针从来就并非真正知道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哪怕正式变法的时候,赵仲针也不过二十一岁,他还有一种青少年的天真与幼稚,少年人独有的带着热血上涌的进取心。

其实,之前,仁宗皇帝变法,也有这个问题,也没真正见过世面,少年就登基了,亲政之后也是这种热血上涌的进取心……

作为皇帝,作为变法真正的幕后之人,这一点极其致命!

这两个皇帝变法的失败,其实有一种必然性。

千万不要以为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是范仲淹等于与王安石这种臣子所为的变法,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一定要知道,这两次变法,其实是仁宗与神宗两个皇帝所为。

是皇帝,让范仲淹王安石们来干这件事!特别是王安石变法,主动权其实在皇帝身上,是皇帝赵仲针要锐意进取,才主动把王安石召到身边来实施这些事情!

这里面的逻辑,虽然很简单,但不说清楚,就一定会有误区,会产生误会,便真的以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都在王安石身上,其中还有一部分原因也在皇帝赵仲针(赵顼)身上。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王安石变法虽然有许多不成功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很成功的地方,后来巨大的反复,也因为赵仲针的意志不坚定,态度反复无常,他并不真正知道变法之后,到底哪里好哪里坏,哪里有效哪里无效。

这也是狄咏千方百计要把赵仲针带出来看看世界的原因所在。

王安石在这件事上,也是个倒霉催的,皇帝想要革新图强,要新政,要带领国家走向强大,是皇帝听说王安石这人有点新见解,特地把王安石找来,要王安石干。

王安石努力干了,皇帝却又不知道这么干行不行,更不知道哪里行哪里不行,更是皇帝自己没有一个主心骨,一会觉得行一会觉得不行,王安石还要拼命去给皇帝解释,我行我行!还不断劝皇帝,你可千万不要三心二意啊!

赵仲针心中,从来没有过一个真正有清晰蓝图与预期的目标,他只有一腔热血。甚至看完王安石给的“创业”,但赵仲针是水平不够,压根就没有真正看懂,但凡真正看懂了王安石的思路,赵仲针也不会显得过于犹豫反复。

狄咏要给他一个目标,更要给他一个能真正看懂“创业”的基础见识与能力。

河南河北,是一个好地方,狄咏使辽要路过这里,这里为什么好?

因为这里平原广袤,田亩极多,人口也多,也富庶……还有这里,世家大族也多,地主豪绅也多……

也就是说,河南河北,是典型的儒家农耕文明地区,所有的阶级,所有的矛盾,都在这里集中体现。

就如狄咏骑着马在路边随手一指:“你看啊,这一片,那一片,咱们周遭,但凡视野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绵延不绝的田亩,皆韩家之产业!”

没错,顺带上眼药,相州韩家,韩琦的韩家。

赵仲针也骑马,看得一眼,只有赞叹:“相州韩氏,果真名门大族也!豪富非常!这比京畿那些大户不知胜了多少!”

在赵仲针看来,其实真就是一句赞叹,他也不是真一点世面都没见过,他虽然没出过京畿,但汴京城他是出过不少次的,黄河边,也是如此连绵不绝的田亩,哪里也是世家大族无数,哪家哪户,都是这般,说起产业,随手一挥,一大片。

许多人不一定能理解这种一大片,特别是丘陵山区的人,是没有真正体验过什么叫作平原的,平原,就是真的一座山都没有的地方,耕地之广,真的就是视野尽头,无穷无尽,都是耕地,极为容易耕种的耕地。

狄咏笑着,问了一语:“你觉得……这样,好吗?”

“嗯……”赵仲针被问得有些一头雾水,这有什么好与不好的?这……不都这样吗?

这不是正常现象吗?

狄咏又问:“你觉得,相州韩氏,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