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95章 乡巴佬再进城(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燕京城,檀州街,这是东西向的主干道。

敬客坊,等于是燕京城的一个大社区,吃喝玩乐颇多,所谓雅地也不少。

一路而来,狄咏发现了一个事情,问着身边导游小官:“缘何这燕京城,四处都是佛寺,道宫也是无数……”

小官答道:“陛下虔诚,特别是对于佛陀释家,那更是推崇无比……”

狄咏点着头,笑了笑……

要说辽国灭亡,或者说辽国国运正式走向衰败,也就在耶律洪基这个皇帝手中了,虽然亡国在他下一任皇帝耶律延禧身上,但耶律洪基当皇帝的四十几年,才是辽国彻底腐朽的时期。

也就是说耶律洪基未来,还要当四十多年的皇帝。

这个道理,就好像明朝虽然亡于崇祯之手,但崇祯却并不能真正为明朝亡国负全责,更多是个背锅侠。

那小官还得意非常的与狄咏炫耀:“小狄相公兴许不知,就说燕京之内,寺庙至少有数十座,道宫道观也是颇多,加在一起,怎么也有一百多座……”

狄咏是真的震惊了,脸上写的就是惊讶。

那小官看得狄咏面色,自是荣耀不已……这叫什么?这叫作繁荣昌盛!意思就是,你宋的汴京,有这么昌盛吗?百姓日子有这么好吗?养得活这么多寺庙道观吗?

好家伙!

狄咏只有一个疑问,辽人怎么就不灭佛呢?不吃饭光吸血的和尚尼姑就这么好?

一百多座寺庙宫观里都是拿度牒的人,一座庙宇少说也有一二百人……这是多少人口,一两万人?燕京城多少人口?

这个时代的寺庙,本身就有极大的财产,敛财的手段也介绍过了。

还有一点,那就是寺庙,一定会藏污纳垢,度牒这玩意,是朝廷颁发的一种出家人的身份象征。

可别小看了这玩意,这是可以真正斩断因果,超脱世俗的东西。

讲一个水浒传的小故事就明白了,鲁达,也就是花和尚鲁智深,他杀了人,上了五台山当和尚了,拿到了买的度牒,他就可以摆脱之前犯过的罪,重新用一个新身份生活,本来到处通缉,有了度牒之后,就可以到处跑不怕通缉了。

宋,理论上对度牒管理极其严格,但操作上就不那么严格了,比如朝廷或者官府会把度牒拿来卖?就是没钱的时候,拿出来卖了换钱,比如苏轼在杭州修建苏堤,工程款差额一万多贯,苏轼筹款的办法就是卖度牒,不用卖多了,一百个度牒,就可以卖一万七千贯,让苏轼把苏堤修好了。

度牒还能干什么?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好处,免徭役,免赋税。

所以度牒才这么值钱。

辽宋在这方面,都是这么一回事了……

所以,辽国佛、道如此之昌盛,狄咏岂能不震惊?

这大概也是所谓的皈依者狂热吧……一群人皈依了一个文明,所带来的那种狂热。狂热地信仰汉人的宗教,狂热习练汉人的文章书画音乐,狂热地把自己融入进去,把自己变成正统。

辽人的执念,可以理解,就像辽人为什么那么在意要与宋成为兄弟之国的原因。

“契丹”这个词,就是这么变成“中国”的意思。

老契丹,以后在旁边许多民族与国家看来,就是最正宗,最正儿八经的老中国。蒙古人这么看,高丽朝鲜人这么看。乃至再后来沙俄也是这么看,都这么看……

其实,狄咏还是佩服契丹人的!

就好像身旁这个小官,说到满燕京的寺庙宫观,一脸的与有荣焉,在为自己国家文化昌盛而自豪。

“到了,小狄相公请,就这,燕京城最好的楼宇,您看看,比之汴京如何……”小官一边下车,一边作请。

狄咏其实直到此时,才真正注意起这个小官,问道:“你叫……萧……”

显然这小官之前就介绍过自己,此时狄咏再问,他也不生气,笑着答道:“小狄相公贵人多忘事啊,小人萧清,表字子良。”

狄咏点点头,抬头一看,霁月楼。这起名字的人还真他妈有点文化,会取,高怀同霁月。

狄咏打头,萧清在侧作请指路,身后牛勇一班如狼似虎。

亭台楼阁,草木花卉,曲径通幽,本已平常,偏偏在外国也看得这般,终究就有几分别样的感觉。

雅苑大厅,中间挑高,两侧小雅间,狄咏自有一间清净处,既能看到满场,更能看到小台。

已然时候正好,四处都有落座,热闹非常,文人士子,你来我往,觥筹交错之间,没有一句话是狄咏听不懂的口音,这个姓李那个姓张,这个耶律那个姓萧……

这个公子,那个大才,也在吹这个诗词绝顶,吹那个书画无双……

一时间,还把狄咏给看分裂了……你说这他妈是辽国?狄咏是有心理准备的,但还是没有想到……

这他妈,就是辽国!正儿八经契丹大辽国!

一群女子,衣着“清凉”,一排而入,面纱遮脸。

萧清激动不已,一边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