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71章 宁夏都护府(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韩琦听得狄咏说开国年间之事,立马又问:“小狄枢相当真有聚兵权之念?”

韩琦这话,肯定包藏祸心。

狄咏先看了一眼皇帝,然后再答:“陛下,裁撤军队,就必然要统合兵权,便于指挥。否则军队少了,指挥调度还复杂无比,那这军队更是难以谋胜了!但!臣所言统合兵权,非以往之法,乃稳妥之法。”

皇帝其实已经皱了眉头,却还是问道:“何以稳妥?”

“陛下,臣觉得,当把边镇划分区域,以朝廷任免,常驻专门的军事主官,政军分离,可以稳妥……”狄咏说道。

“何意?”皇帝又问,其实皇帝已经听懂了个大概,问的是细节。

“陛下,我大宋边镇,可分四处,北,西北,南,西南。南与西南,倒是好说,可为两镇。北与辽接壤之地,可为一镇,西北,可为两镇,以唐名,为都护府也可,取新名也可,朝廷不能总是到得战时,才临时派使掌管军事,而是应该常设掌军之官,军与地方隔离,边军只听军事官员的,当地政务由地方主官执掌,如此军地分离,军队调动快速,常设之军事主官也熟悉麾下军将士卒,若是遇到临时战事,也可以应对及时。”

狄咏话语,小心谨慎,说来说去,意思就是军政分离,军队是军队,地方是地方。这是在解除众人戒备,军地分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军队在财政上没有自主权。

也说出了一个道理,古代军队,在财政上其实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历朝历代,虽然程度不一,但一定的有是。

最极端的例子,那就是唐中后期的节度使制度,军队的财政,几乎大部分都由节度使自己筹措,而节度使掌管了一地的政事与军事,其实也就是军阀制度。

宋的法子,相比而言就比较折中了,属于“就食”,就是军队驻扎在哪,就吃哪个地方的粮食。所以军队驻扎得很分散,必须一州一府分下去,甚至边境许多州府,名字就叫作“某某军州”,就是给这一支军队“就食”所用。

就食,就是当地粮食生产供应当地部队,一般情况下不必多调运,饷钱朝廷发。这与满地是团长的制度,也是契合的,因为各部规模都不大。

到了明朝,比如九边重镇,又变了,沿着长城沿线,相比而言,驻扎得比较集中,就需要朝廷不断运送大批粮草过去,这也给朝廷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运送粮食,本身就是一件极其耗费粮食的事情。

不论哪种办法,都是时代局限,生产水平低下,运输能力低下……

皇帝自然也听明白了狄咏之意,喃喃在说:“都护府……都护,唐人之强也,折冲与都护。节度使,唐人之哀也……而今,大宋一百亩田里,养了三十口人了……都护与节度……朕要好好想一想……”

“陛下,臣之所想,裁撤近八十万禁厢,往宁夏府屯垦,就是想把宁夏府变成出粮之地,也是在与都护之法结合,唐之盛时,西域都护万里之遥,西域诺大的土地,也不过只有两三万战兵,何也?后勤辎重之难也。如此,一旦国内有变,没有了长安的支持,西域都护府立马失地失人,不存片土,皆为胡虏所得。若是唐时,宁夏府也能出粮,陛下想一想,西域都护府该是何等盛况?”

狄咏给皇帝画了个大饼。

不过也是事实,如果宁夏真的能出粮食,以宁夏为基地,不说供应本地军队,就是供应西域也简单了无数倍,那么西域驻军,自然就不是两三万人的事了,也避免再有唐时高仙芝在西域之败。

这个大饼,终究还是重复汉唐!

种地,就是战斗力。这是几千年的经验使然,哪怕到得后世,西域之事,依旧是种地之事。生产建设兵团,不是说笑。

但这大话题下面藏着的,还是狄咏想要的军区思想。

皇帝倒是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笑道:“没想到,这裁军移民之事,竟还有西域之战略其中,子道啊,你当真想得远啊!还真如你说的,若是宁夏府能出粮,将来去西域,事半功倍啊……都护都护……聚兵之优点,倒也不必你说,朕也知道,你这一策,其实轻松解决了西北边境聚兵之事……朕也知你所想,就是想把西北边军都聚起来,如此好调动好指挥,也好操练,遇事反应也快,出征之时集结也快……你想有一个宁夏都护府……”皇帝还在犹犹豫豫之间,语气之中,都是这般。

八十万裁撤移民的军汉,并非就是八十万人,而是八十万个家庭。有八十万个家庭在宁夏黄河沿岸种地,有十来万大军集结在宁夏附近,还有这十几万军队的家庭也在种地。

这十来万大军,今天说出征,明天就可以走……

说要去河西,就能去河西,说要去河东,就可以去河东,说要去辽国,立马就去辽国。

这是什么概念?

不言自明。

“陛下,咱们试试,试一下,如何?如果不行,立马把这都护府裁撤了,如果可行,再推广到全国……”狄咏用所有的努力去说服皇帝……

韩琦又开口了:“但……何人领这都护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