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9章 卧勒个大槽(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狄咏回家吃饭了!

但韩琦却没有急着回家吃饭,而是出宫之后故意走得慢了些,还故意把包拯也留了一步,两人在道上并肩而走。

包拯被留,自然也得陪着走。

韩琦留包拯慢走,自然是有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包拯面前戳穿狄咏那个小人面目,让包拯不要被狄咏给忽悠了……

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让包拯知道,他与狄咏,并非一类人!如此足够。只要包拯认识到这一点,自然就会与狄咏疏远……

韩琦问着:“包中丞,你觉得今日这事,当如何是好?”

“下官倒是也不便发表什么意见,便是觉得韩相与小狄枢相之言,都有道理!”包拯这显然是有戒备之心,包拯不是傻。

也显然,包拯与韩琦,不是一路人。这里不带太多贬义,并非说两人有仇怨什么的,更不是说包拯会对韩琦这个宰相有什么意见。

韩琦似乎早已料到包拯会如此答,毫不意外,笑道:“包中丞,我只是也有些疑惑,也觉得小狄枢相之言有些道理,所以便想多听听旁人意见,也知中丞向来刚直,不是那阿谀之辈,所以想问问包中丞心中所想……”

包拯听得此言,微微想了想,答道:“韩相,以下官之见,战争,非所愿也。兴亡之下,皆百姓之苦,每每开战,边关死伤无数,钱粮也耗费无数,若是能不开战,那也愿不开战。”

包拯,标准的儒家君子,他所言,就是心中真正所想。

这世间,就是如此,有人保守,有人激进。

如果只有保守派,那社会必然无法发展,一切暮气沉沉。

若只有激进派,那社会随时都会陷入动荡不安,一切都在风险之中。

所以,一个社会,一定是既需要保守派,又需要激进派。

安稳之中前进,风险之中谨慎。保守与激进,只要不真正对立,那就是相辅相成。

这就是真正的所谓儒家中庸之道。

放到后世,左派也好,右派也罢。男权也好,女权也罢,对立起来,必是混乱与仇恨与撕裂。互相理解,互相合作,相辅相成了,那就是人间大道,也可以说是团结,团结与中庸之道是可以划等号的,就是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

说这些,便是想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的这些人物,活生生的人,大宋这些活生生的人,并非保守派就一定是完全坏人,改革派就一定是完全好人,二元对立,永远不是看事情的角度。

比如包拯,他肯定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儒家君子,思维偏向保守,但他一定忠贞勤勉,且仁慈。

韩琦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便是又道:“看来包中丞与我是想到一起去了啊……兴亡百姓苦也,若是能不战,那自是不战最好……倒也不知小狄枢相到底为何这般愿战……”

韩琦开始忽悠包拯了。

包拯没有答话。

韩琦显然有要忽悠包拯的答案:“想那小狄相公,有穷兵黩武之嫌呐,他百般要战,便是因为战事能给他带来好处。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人之语也,万骨皆枯,独一人之利也!小狄枢相年轻啊,步入了歧途……”

没啥,就一个意思。告诉包拯,狄咏是一个可以拿无数人的命换他个人功勋的人。

包拯还是未答话,只是皱着眉头,他岂能不懂韩琦之意?

但包拯自己有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便也只有不答话。

不过包拯心中,也有怀疑……毕竟他与狄咏,在这件事上是意见不同的,狄咏刚才那着急的模样,那真是百般要战,兵者,凶也。

兵者,是最后没有办法的办法,是其他办法都没有了,才能用的。

但如今党项之事,显然还没有到没有办法的时候,羁縻怀柔之策,连试都没试……

包拯心中稍稍有些乱……那种笃定中带一点怀疑的乱……对狄咏人品上的!

韩琦高明非常,也并不多言,不去反复给包拯灌输什么狄咏是个坏人的话语,只道:“也好,既是知道包中丞心中所想与我一样了,那我也更笃定了,这边贸,能开!羁縻之策,可用。”

包拯点点头:“那下官就先回了……”

“中丞慢走!”韩琦有礼有节。

显然韩琦,当真是高明非常。

此时正回家的狄咏,有一场大惊喜……惊吓!

车架刚刚走到家门口,却是有人在门口用那京城里少见的口音呼喊:“狄相公,狄相公,西北来了故人,还请收帖!”

这人也是没办法了,狄咏如今,哪里是阿猫阿狗见得到的?甚至连近前都难,唯有在门口大喊。

一听西北有故人,狄咏掀起车帘往外一看,那人一边扬着手中的帖子,又喊:“小狄相公,夏州故人!”

狄咏闻言,头都炸了!

这他妈什么夏州故人!

党项使节入京……来了个夏州故人!

狄咏脑子再傻也知道,这他妈就是小三上门来堵原配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