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14章 历史的误会(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如狄咏所言,萧特末刚才真还有最后一点侥幸,希望可以凭借人生经验阅历,拿捏一下二十多岁的狄咏,所以才有这么一出愣头青戏码。

惯例里,正常里,年轻人,又身居高位,又得大胜,必是心高气傲,必是锋芒毕露……

如今,也就不侥幸了,让狄咏来说说,说什么?自然是说“分赃”……

战争,很困难,轻易之下,能避免就避免……辽与宋一样,皆是大国,大国有大国的思考方式。

就如此时,党项人竟然就这么走了,辽人主要的战略优势,其实没有了。如今,只剩下一道,攻坚。

那就是拿人命去填,胜负难料,且一定久战,久战对于辽人显然也不利,辽人出征,那也是要粮草供应的,一切太仓促。

辽人,患了宋病。

再也不是昔日那个契丹大辽了,昔日之契丹,游牧渔猎而崛起,后勤补给从来都不是羁绊,有一个词叫作“两脚羊”,这是对俘虏的蔑称,把中原人与异族当做两只脚的羊来鄙夷。

不仅只是鄙夷,原来的契丹,是真可以把人当羊的,什么意思?就是羊,口粮。

如今的契丹,特别是那些以往最凶猛最凶悍的契丹,如今,好几代贵族传承,擦屁股都用不了硬厕筹……

人家如今,也读书,也考进士,也当翰林。

吃饭,人家也要几菜一汤,有歌有舞,管弦相伴。人家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人家也愿世世代代生中国,还把这话刻在佛像上。

人家北枢密院来的精锐,也要吃糜子面,吃馍馍,吃白面烧饼。

许多故事里,话本里,一提到辽人,都是茹毛饮血凶神恶煞,浑身腥膻,说话呜呜喳喳!蛮横不讲理!

那真是天大的误会!

皈依者,永远比其他人更加狂热。这本就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皈依者狂热”。就是说一个外人,在皈依一种文化的时候,就会变得比这个文化原来的人还要狂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九十年代,一个中国人,一旦成为了一个美国人,对于美国文化的热爱与虔诚,对于美国社会的维护与认同,往往远远胜过原本的美国人,这就是所谓的皈依者狂热。)

说到辽国,在艰难开国之际,在上京临潢府,建孔庙,建道观,建寺庙,许多国家机构都没有建好,这些寺庙就已经建好了。

人家与宋的区别,最多就是天冷多穿一件貂,还不是那种浑身毛皮,而是内衬与衣领上多一些毛皮,如此而已。

人家立国,比宋还早。人家也不喜欢打仗,人家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也高高兴兴过了几十年不谈兵事的日子。

如果站在辽人的角度上,之前宋辽战争,宋才是侵略者,辽人才是被逼无奈应战的。人家拼命想活成与你一样的样子……人家也觉得自己如今,不异于中华了,你为什么偏偏要大规模北伐?

要打人家?

站在辽的角度,甚至可以类比为嫡长之争,有这么一股怨气,你是嫡子,你是中华正统,我契丹是后妈生的,我……我他妈……我命由我不由天,终有一日,十年之期一到,我歪嘴龙王要你们恭迎我回归!

有没有一种私生子要逆袭家族的玄幻剧情既视感?

终有一日,龙王回归了,你终于认我这个兄弟了!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我他妈也是中华正统了。

宋承认这个兄弟之国,对于辽而言,其实就是他最高追求,他从未想过要灭了宋,从始至终没有过这种野心,翻遍史书,没有一句这种话。

励志不?

甚至在当时代宋人的文章诗词里,骂西夏,苏轼要西北望射天狼,岳飞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却真没有这么骂辽国的。

骂西夏党项,骂金国。但偏偏,宋的文人,特别是澶渊之盟后,还真就不怎么骂辽人了。最多就是念一念燕云十六州……

说这么多,是要扭转一个历史误会,对辽国的误会,宋人见辽人,并非大汉与匈奴,并未大唐与突厥,也并非宋夏、宋金、宋元,也并非明蒙……

宋人见辽人,也并非开口就是胡虏,闭口就是野蛮人。更不会见面就喊打喊杀!

并非后来许多北宋中期后期的故事里,一看到辽人,宋人就恨之入骨,恨不得提刀就给砍了。辽人见宋人,更不是那种动不动就要打要杀,也不存在过多的鄙视鄙夷,更多是平等相待,还是带有一点内心自卑而自尊的平等对待。

打草谷两脚羊的故事,很远很远了,几代人之前的事了,如今的辽国,对于境内的汉人,基本保持一视同仁,民族融合工作也做得极好,这也是许多辽国汉人在辽国朝廷为相为官为将的原因所在。

比如韩姓,可不仅有韩琦这种宋的宰相,也出过韩德让那种辽国的宰相,甚至还当过大辽“摄政王”,实打实的亲王……连辽国皇族权贵忤逆他,他都敢当场把人家脑浆给打出来,一辈子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的时候赐“文忠”。

所以,不能用后来人对于中国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