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1章 时时刻刻激励军心(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宥州城,攻势如潮水,简易的土台之上,是苗继宣的中军,他高高稳坐,前方攻城一线,有许多人本就是他麟州老部下,军将也多是熟悉之人。

麟州老卒,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守城,甚至有一些年纪大一点的,还抵御过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亲自攻城。

其中许多人,更是跟着狄咏在麟州城下大胜过没藏荣仁……

今日爬城,皆不畏缩,一来是士气真高,二来是一旦城破的收获极大,最重要的是,城头上那些西夏士卒脸上的恐惧与心虚看得过于清楚。

这种事情,很微妙。就好像两人吵架打架,本是针尖对麦芒,双方目眦欲裂,偏偏一个人先露出心虚恐惧,另外一人立马便会得寸进尺……

勇气从来不是与生俱来,它来自克服恐惧的强作镇定,也来自对比之下的“得寸进尺”。

那西边与北边无人的远方,无不召唤着城内的青壮们转身去逃……

兵书有言,攻城之战,围城必阙,围三缺一,就是这个道理……

就是你得时刻让敌人有一条退路,让敌人心中滋生逃跑的念想,一旦真把城池围得太死了,水泄不通,敌人逃跑无望,更多的就是困兽之斗,搏命求生。

苗继宣,显然是此道高手。

当然,这也不是说狄咏围攻夏州的那般布置有错,战争目的不一样,在夏州,狄咏所想,就是要有力的削减敌人精锐部队的力量,让之后的战争多一点优势,所以围得铁桶一般,要全歼敌人。

也是当时双方军力对比,狄咏优势太大,可以达到兵法所言:十而围之。

《孙子兵法》有言,十而围之,五而攻之。这里面就包含了攻城的基本理念,也是双方交战的基本理念。

此时宥州,苗继宣显然就没有了全歼敌人的需求,只求城破。

所以,苗继宣在千方百计鼓励守城之敌逃跑!

两面猛攻,无数器械全上,士卒源源不断爬城,给最大的压力,给最血腥残酷的战场……

另两面放之,让敌人赶紧逃……

逃跑这件事,是一种连锁反应,一个人回头跑了……那就一定会有第二个人回头一起跑……

一个回鹘人从城头下来,搬着箭矢准备再上城头,忽然放下了,转身了……

一个吐蕃人抬着伤员下了城墙,然后不见了……

一个汉人,什么也没干,负责送水上城头,水桶就在路边,人不见了……

一个党项人,他的父亲在没藏讹庞的军中,他想去找父亲……

……

城池,破了……

破得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

南边东边还有无数人在苦战,也不知为何,西边的城门竟是开了……

绕城狂奔的宋人游骑,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一点,激动不已……

城门一旦打开,便是再也不可能关得上,守城士卒只是逃跑的小部分,那些拖家带口百姓,马拉人推手提的家财,才是主力。

蜂拥之人群,甚至相互踩踏,也要从那狭小的城门挤出去……男女老少,汉人党项人羌人回鹘人……

城外中军,苗继宣已然激动得手舞足蹈,回头猛喊:“后军快出,绕过去,去西城!堵住西城,让他们从北城走……”

苗继宣,人心之上,已然拿捏到了细致入微,溃败之势还不够,城中之乱还不够,还得逼着满城的士卒与百姓在城内狂奔……到处跑……

城头之上,战事还在继续,督战的军将泣血在喊:“不准走,不准退,谁退谁死,斩!杀了你们,杀了你们……”

也有军将在喊:“快,快派兵去,镇住城内百姓与溃兵,不准乱,不准乱!”

徒劳,一切皆是徒劳……这宥州城,无论如何,本也守不住,没藏讹庞带兵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个结局。

只有许多想要效死的军将士卒大骂之声,骂得撕心裂肺……

骂着骂着,便也左右在看,看看哪里能有匹马,骑着马,跑得快一点……

勇气,就是这么失去的!

高台之上的苗继宣,已然喜不自禁,连连跺脚,口中也还有正事:“右军后阵可出了,党项人多走北方,掩杀追击!可追一百里而还!”

自有军将上来领命!

几百骑兵,数千步卒,先是呼喊来去,再是慢慢调头,动作倒是快不起来……却是骑兵已然先奔……

宥州城破……

苗继宣并不进城,他没有下什么命令,没有下命令,就是命令,就是不约束。

宥州城内之事,不过就是夏州城内之事。

苗继宣稳坐高台,带着长吁短叹……一面悲悯世人,一面安慰自己无可奈何……多多少少,带有士大夫的伪善在其中。

苗继宣,甚至都不入城,到得战事彻底落定,安排了城防与守将,自己却在城外过夜,明天一早,继续开拔,直扑洪州,一百二十里地。

两日三夜之后,北边,很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