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47章 征蓬出汉塞(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要去前线,还得打仗,这回,没有梁适来做后勤了,也无法再安排一个人来做后勤之事。

所以,狄咏提前的安排,王安石,就是狄咏的后勤后盾,只是王安石在狄咏出发的时候,其实还没到汴京。

也因为长安关中之地上次被梁适刮过一次地皮,不能逮着一只羊使劲薅,所以后勤问题不能倚靠长安,这回就得倚靠汴京了。

依旧带个小太监,李宪。这小子上次差事做得是真不错,井井有条,用着也顺手,这次依旧带他,而今李宪,那是有官职的,正儿八经阁门使,狄咏当过这官。

王韶,刚回京,还来不及见一见什么同窗同乡的,就被狄咏带走了,枢密院编修,跟着狄咏随军当参事文书。

还有几百亲军,狄咏从西北带来轮戍入京的,接着带走,算是护卫。

吴睿在西北,倒也不用带,却带了吴睿麾下三千人马,如今吴睿乃从四品的宣威将军,算是突破了武官五品的天花板,大进步。当然,这只是一个荣誉头衔一样的名称,具体官职成了捧日军副指挥使,其实这具体官职,也还是一个荣誉头衔,捧日军其实也没有实际的部队了,他依旧只是领着昔日的兵马。

吴睿的三千人,便算是朝廷给狄咏的支援,代表朝廷的威严,朝廷支援西北的一种态度。

杨得忠与雷达还接着随军出发,他们两个,一直都是天子亲从,代表了皇帝,也起一定的监军作用。

然后就是三司给的一笔钱,不多,十万贯,这是狄咏的使钱,就是狄咏差事上的花费,沿途旅费,三千多人的钱粮花费,乃至狄咏请客吃饭,赏赐用度,都在其中。

不是军费与粮饷,朝廷也没想着要打仗。

这次,也没啥人来送,走得低调,也没啥人真的担忧,因为谁都以为不是去打仗……

甚至连李宪杨得忠吴睿等人,也都以为不是打仗。

这次狄咏还带了一人,刘几。

倒也是一番运作,刘几也调到枢密院了,当编修。之所以带刘几,自然还是想着要给刘几也弄一些晋升之资,不立功,何以快速升官?事功一派副掌门,岂能一直是个小官?

也是狄咏要让刘几长点见识,见一见血雨腥风尸山血海,在狄咏的意识里,这个时代的官员,若是身居高位,一定不能没见过血腥。

尸山血海,一定会让人有一种升华,不论是什么样的升华,都是一个高官必须要有的见识。

还有一个人自然不用说,梁适之子梁彦昌,梁彦昌就比较高端了,不是什么编修文书,乃是皇帝钦命的巡边钦使,他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差事,宣读犒赏的圣旨,就是夸一夸边军将士的功劳,体恤一下将士们的辛苦,代皇帝施仁德。

团队不小,路途遥远。

狄咏毫不顾忌梁彦昌刘几王韶等文官的各种情怀,更不在乎他们受不受得了,每天催促赶路,闷头飞奔,天不亮起床吃饭出发,天黑尽才下令宿营……

不会骑马,也逼着几人学骑马,屁股磨烂了,也不等一日……

王韶不敢多言,梁彦昌也忍着不说,唯有刘几吐槽埋怨:“兄长啊,大哥啊,小弟这屁股啊……”

“长茧就好了……”狄咏,无情!

倒也不是要刘几等人能骑马上阵,骑马这事,在战场上,那是保命的技能,不可不学。狄咏自是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也是狄咏对这几人寄予厚望,成大事者,就得见大场面。如文彦博那种宰相高位,却从未见过战阵,在这个时代,狄咏看来,那真是无法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当真一出延安府,要入石州,就是这般景象,萧瑟,一片黄,地黄,草木黄,仿佛连天都是黄的。

北边远处,那里有沙漠,毛乌素沙漠。不久的年代之前,那里可不是沙漠,那里甚至还有水泽,就是湖泊与湿地,叫作地斤泽。

当真是沧海桑田,水泽变沙漠。却也是沧海桑田,千年之后,中国人又要把毛乌素沙漠消灭了,以人力的方式消灭沙漠,治沙工程,几代人不断努力,沙漠反倒又要没了。

石州新建两城,朔方,定远,三个堡寨,破羌、定羌、宁羌。

这些地名,都带着美好的愿望。其实真说起来,后来中国一些地名,与宋这个时代关系极深。

比如宁夏“省”(自治区),也就是西夏安宁之意,宁夏之地,就是西夏故土。

又比如辽宁省,就是辽国安宁之意,辽宁之地,基本也就是辽人故土。

城池堡寨都已建好,一派新气象,甚至还有少数宋人在此牧羊,六百里地,却又显得很空旷,这在狄咏看来,那真是太浪费了,这地不住人,实在可惜……得想办法……

石州城内,小狄相公又至,苗继宣带着老王头、种愕、折克柔、吴睿等人早已等候多时,便是知道要演武,各路人马皆是大部来聚。

其实总共也没多少人,狄咏上次一走,各地人马便也都回了各地州府。石州这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