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1章 杭州是特区(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会试开始了,狄咏上次是进考的人,这次却是送考的人。

送很多人考,送曾家兄弟,送自己的弟子王韶、安焘,也送苏轼苏辙兄弟。

杨得忠这个倒霉催的,没有救回白牡丹,但抓了一大堆逃犯,拉了几批作奸犯科的,屈打成招……

好似交差了,又好似没有交差,反正白牡丹的事情有人认了,但是这人如何也找不着,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如今,仿佛不了了之……

又接着在考场做那巡查监考的差事……

知贡举欧阳修,如今是真不比从前了,从前人们只是敬重一声欧阳学士,如今,他真就是欧阳学士了,欧阳府的门前,每日门庭若市,连欧阳府门口的小厮都发了财……

嘉佑二年春,科举千年第一榜!

此时,却也并未看出什么不一样,该脱光搜身的,依旧还得让军汉们折辱一番,文人君子也得赤条条让人检查……连屁股都不放过……

今年策论考题:刑赏忠厚!

便是这考题,也能看出,欧阳修,其实是一个保守派,策论考题依旧没有脱离经义,宋朝的策论,其实还是比较务实的,多是具体国事具体分析研究的方向,欧阳修这题,就比较偏理论了。

刑赏忠厚是什么意思呢?

《尚书》有言: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也有注解“刑疑付轻,赏疑从众,”

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犯罪的事实有很多疑点,那就得从轻处置。但若是一个功劳有许多疑点,却应该从重来奖赏,或者扩大奖赏群体的范围。

许多人以为“疑罪从无”之类的思想观点是后世才有,或者是西方而来,其实不然,古人早就有了,而且对这事还有充分的研究说明。

狄咏考的策论,得几千字写成论文,甚至是可行性研究报告。

苏轼考的策论,几百字,千余字,就解决问题了……

考完了,欧阳修组织审卷……

欧阳修也就见不到了……

狄咏得走了,这一届,有一些并非很真实的轶事,说欧阳修在定夺名次的时候,有人拿了一份考卷,说定为第一名。

欧阳修一眼就认出了这考卷的行文习惯出自曾巩,为了避嫌,就把这份考卷从第一名改成了第二名,另选一篇为第一。

哪里知道,最后揭名,原来这篇答卷是苏轼的,题目叫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因此苏轼就成了第二名。

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世依旧流传,但这故事显然不真实……

因为史料记载,这一届前三名,并没有苏轼。

不过苏轼苏辙兄弟肯定是考上的,只是兄弟二人在考试做官这件事上,也不顺利……

两人刚一考上进士,家中老娘就去世了,也就是说兄弟俩得回去守孝,也就不能为官了,古代读书人,守孝这件事,那是必须要做的,这是品行操守,是一个君子的基本要求,长的守孝三年,短的一两年也要。

你若是不守孝,那必然人品有问题,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除非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天子夺情,就是国家正值大事,缺了你不行,没有你干不下去,皇帝就会夺情处置,夺父母之情,为国效力,这事其实也很少见,是真得必须要到了那种缺你不可的地步才会有。

连富弼这般的宰相,过不得多久,也要回家给老母守孝了。

待得守孝之后,再回京城,参加了制科考试,苏轼制科第一,百年第一。

所谓制科考试,也是科举的一种,这种考试,更多是向已经有当官资格的人举行的,甚至是已经在当官的人来参加,所谓京察选官,就是一种官员的晋升通道,类似于公务员内部考试。

也就是说狄咏走了不久,苏轼苏辙兄弟俩中完进士,就回四川眉州守孝了。

不过狄咏倒是把王韶与安焘两个徒弟安排了一下,也是自信,知道两人肯定能考上。

安焘过不得多久,也要去杭州,为杭州司理参军,从八品,可不要以为是管军事的,而是管讼狱的,就是衙门里具体负责打官司与缉拿牢狱的官员,这才是正儿八经在衙门上升堂审案的地方官员,知府知州的也不干这活,甚至知县一般都不会亲自干这活。

王韶,狄咏也有安排,杭州推官,大概是衙门三、四把手,从七品(州府大小有区别,推官的品级也有区别)。可以看作是杭州衙门的……秘书长。

这种官职,都是小官,也就不用狄咏如何避嫌了,而且组织关系也不在中央,对于狄咏而言,倒是不难操作,不过主要也不是狄咏操作,还是拜托欧阳修来操作,前提是两人真的能上榜。

也可见,狄咏在朝堂之上的根基,还真的不深。

狄咏早早就出发了,去杭州,走水路,一艘艘大船,从汴河撑出去,直去运河南下。

带着人,好几百号,带着的钱物,那更是多了去了。

最近,狄咏想了许多,便也越发觉得离开汴京是对的选择,京城里,实在束手束脚,出了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