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4章 欲成此事,必是雷霆之法(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说王安石开了宋朝激烈党争之先河。

不是说王安石之前的宋朝就没有党争,而是说以前的党争都比较“和谐”,不是那么激烈,大家表面上都是一种比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节奏,党争之下也互相留点脸面与后路。

但是王安石变法之时,上台党争,手段狠辣至极,但凡对变法有一点不同意的人,全部从朝堂赶走,但凡对变法有一点其他讨论意见的人,立马予以沉重打击。

比如苏轼,不过是写了一首诗,诗里也没啥,仅仅就是抱怨一句而已,而且还是模棱两可的抱怨。王安石立马派御史台的差吏赶到江南,把苏轼这般人物绑到了京城大狱关押(真正的绑),满京城的人求情都没用!

变法之时,如苏轼这般境遇的人,多了去了,满朝文臣,但凡有一个不字,下场皆惨,羞辱无数,然后十万八千里的赶走。

王安石之前,宋朝党争,政治斗争,从未有过如此狠辣激烈。

这就是王安石的狠辣,这也是为何王安石变法出问题的时候,反对派的反扑如此凶狠的原因之一,因为一个个都从政见不合变成了真正的仇怨深重。

这也直接间接导致后来元佑党争,也异常的狠辣,一句话一件事一点瓜葛,都要拿人开刀。

这件事上,王安石有对也有错,他的出发点自然是为了变法能顺利实施,他的错误,就在于排挤打压太甚,没有一点团结思想,许多人并非对变法有太大的意见,只是对某些内容有点意见,如苏轼,下场也极惨,这些其实本是可以团结的对象。

狄咏此时反倒看重的就是王安石的这点狠辣,这事就得王安石这种狠辣之人去做,对文人都能如此狠辣,何况那些商人与走私之辈?

王安石知道了狄咏之意,想得一想,点着头,却道:“子道之语,深得我心,此事欲成,必是雷霆之法!”

狄咏此时才真正放心下来,点着头。

王安石又问:“明日面见天子,倒也不知如何应对?”

“此事不必担忧,陛下问何事,你便答何事。”狄咏对王安石有信心,因为王安石可不是草包,那是真有大能力的人。

王安石又问:“子道之意,是让我按照自己的见解,任意而答?”

王安石以为狄咏还会有一番吩咐用来应付皇帝,没想到狄咏对他这么信任与看重。

“那自然是凭介甫兄你的见解任意而答,如此才能显出你的才华能力!”狄咏看出了王安石心中所想。

王安石得到这个答案,心中莫名一股暖意,被人无比的信任看重,永远都是最让人感动的。

王安石看着狄咏,年纪轻轻,才名远播,身居高位,能说服皇帝以一个知州之人差充一路安抚使,又能对自己这个下官如此尊重礼遇,还无比信任有加。

此时,王安石不禁有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者死的感觉!

狄咏显然,深谙与有才之人打交道的方式。尊重,信任,平等,礼遇。这就是换取有才之人对自己同等尊重、信任的唯一办法。再给一些恩义,那就是人心所向。

对王安石恩义在哪?自然在加官进爵之上,得通过自己的手,让王安石步步高升,也要让王安石经历更多事情,积累更多经验。

“子道放心,此事利国利民,愚兄一定办妥!”王安石起身一礼,这一礼,算是对狄咏的真正认可,也是回报狄咏对自己的认可。

“一切就拜托介甫兄了!”狄咏自然也要起身回礼。

从王安石那里出来,狄咏还有一个地方要去,那就是御史台,要与御史中丞田况说一下,他三天后要走的事情。

至于走的理由,代天子宣威德。代替皇帝到大理去,去宣扬一下天子之威,也要代替天子安抚一下段氏国主,代天子宣扬一下仁德。

这个理由狄咏早已找好了,狄咏这回就要成正儿八经的宋使了。

一把手田况自是高兴,对狄咏一番勉励,还叮嘱不要失了天子威仪。

然后狄咏回到家中,把要去大理之事说了一下。

然后叶一袖就开始愁容不展了,因为她知道,狄青可要回来了,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狄咏自是要安排一下叶一袖与冬欢,就是让她们先躲起来,到时候狄咏肯定是要与狄青一起回京的,回来之后,狄咏就一个字:硬扛!

这回做事,要隐秘一点,因为还有一个皇帝,这皇帝可不好打发,人家皇城司也不是吃素的,到时候要较真的话,万一把人翻找出来了,通知一声狄青,那后果也麻烦。

藏人,搬家。

先要躲着杨得忠那些人,靠不住,到时候还把狄咏“卖”了向皇帝邀功……

马义山,也不行,到时候定然是重点盯防对象,容易走漏行踪,毕竟叶一袖也不能修仙,还是要吃要喝的。

这事,比狄咏想象的要麻烦,之前还没多想,现在一想,还真不是简单事。

狄咏思索着,想了一圈,周身竟没有一个靠谱的选项……

头疼不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