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7章 狄咏,你好大胆(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狄青同意这桩婚事的事情,皇帝自然也会在宫中说起,此事在皇帝与狄青这些长辈心中,已然就是定妥了,不会有什么反复了。

大宋朝的公主,以后也称帝姬,嫁给军汉门户,那也是传统。乃至皇帝娶军汉门户的姑娘,也算是传统。

这事倒也不用怎么传,不久之后自然也就众人皆知了,狄咏要娶皇帝膝下唯一的女儿,是福是祸,京中之人大多也心知肚明。

说是祸事倒也不至于,但绝对也不是什么好事……

等待阅卷的日子,狄咏是百无聊赖,大多数士子们也多是醉生梦死,考得上考不上其实谁也没底,将来上榜的,自然是鱼跃龙门。

落榜的,那自然就是人生低谷,人生的重大打击,因为对于能参加会试之人来说,其实大多数都是一方才子,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才华抱有巨大的自信。

所以煎熬的日子里,吃酒吃酒才是士子们唯一的排忧之法。

倒是狄咏不纠结这事,稍稍忙了起来,又是一年武道会了,狄咏虽然不再亲自组织,却是马义山也事事请示。

这天,安焘来了,年岁不大的小伙,十七八的模样,颇为俊朗,毕竟是以后的探花郎,就是看衣装配饰,不是富裕人家出身。

但小伙子努力装出一种不卑不亢,见得狄咏,礼节周到,不论狄咏问点什么,都是侃侃而谈。

随便聊一聊之后,狄咏问了一句:“你为何要学事功啊?”

小狄咏不过两岁左右的安焘躬身一礼:“学生以为,这天下之事,莫过于百姓,百姓之苦,学生深有同感!”

说白了,就是穷人家的孩子,为了读书受尽白眼,为了买笔墨,受过饿受过冻……

这就是屁股问题,受过饥寒之苦,才知道那些洋洋洒洒的大论没有什么意义,吃饱穿暖才最重要,所以事功才有意义。

这句话倒是说到狄咏心坎上了,他在安焘脸上看到了一种求知若渴,那种一边谨小慎微回答问题、一边生怕狄咏看不上他的心态。

狄咏点着头:“往后,你便跟在我身边读书吧……”

安焘大喜:“谢恩师教导!”

旁边带人来的刘几闻言也是大喜:“大哥,你看安焘,这俊朗模样,那就随你!一看就是天生给你当弟子的。可喜可贺!”

啊?

这他妈说的啥?这还能随我了?狄咏答了一句:“胡说八道。”

刘几笑了笑:“嘿嘿……”

狄咏又看了看安焘:“你今年未进考,明年定是要在开封府考个举子的,也当入府学。我给你寻个营生,我家中书少,但是经常又从国子监胡夫子处与恩师欧阳学士处带书回来,帮我抄录一下,一个月例钱五贯,如何?”

没其他意思,就是接济,男儿有骨气,直接给钱伤及脸面,所以安排一个差事,钱还不能给得太多。

其次就是给安焘一个读书的渠道,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远不比后世,不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没书读才是最大的痛苦,所以许多古代文人,一辈子读来读去还是读四书五经,读得个迂腐至极,不是他们愿意固步自封,而是没有办法的无奈。

最后,那就是狄咏真的没啥藏书,他自己也没有时间抄书(懒得抄),这个时代想要藏书,那就只有一条路,抄。还得有人愿意给你抄才行,一般人想抄都没处抄去。

安焘闻言,自是感动不已,感动这份接济,也感动这个老师的大公无私,一拜师就是师门绝学,这待遇真是好过头了。

安焘已然跪地,刘几见状连忙递茶:“请恩师吃茶!”

狄咏点点头,却又心虚,心虚自己昔日拜师欧阳修,似乎也没有跪地而拜……

狄咏接过茶,吃了一口,伸手去扶:“愿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安焘闻言一惊:“恩师高语,学生定为座右铭,时时自省!”

“非我之语,韩愈之语也!”狄咏教导的安焘第一课,这就是有各种杂书读的好处。什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长江后浪推前浪”,这都是古语。

“学生受教!”安焘恭敬行礼,这种尊敬当真发自内心。越是这般求知若渴之人,便越是尊师重道。

权柄是什么?权柄不是陡然间你当了多大的官,而是有多少人在支持你。

今日狄咏,有了第一个弟子,就是狄咏权柄之路的真正第一步。

午中自然还有酒宴,狄咏也开始注意起自己的仪态之类,为人师,自然要有一个为人师的模样,这里面还包含了威严,这份威严,就是来日“大人虎变”的由来。

却又有人不让狄咏保持这份威严了,饭还没吃完,有人来敲门。

冬欢来报:“主人,那个……就是头前随着那个大人物来的下人,又来了。”

狄咏想了想,哪个大人物?他这个家,一共就来过胡瑗一个大人物,还是接来的,没带什么下人。

哦……

知道了,公主身边的太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