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9章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1/2)

作者:佩奇粉嘟嘟
长假结束了,各个衙门又要开始上班了。

唯有狄咏有些无所事事,读书倒是用功,练字也用功,欧阳修那里去了无数次,一次一次换书读,胡瑗那里自也是去了许多次。

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书本就字数不多,狄咏也多是囫囵吞枣,“课外书籍”只求一个涉猎。

但也并非是说这个时代的书真就那么好读,书的字少是因为这个时代记录文字的方式限制,并非是因为内容不够,越是字少的书,越是凝练,微言大义,用最少的字达到最高的内容表达的容量。

这也是古文言的优点之一,到得记录文字的方式限制越来越少的时候,,这个优点也就会变成缺点,变相提高了书面文字的障碍,提高的读书的门槛,也提高的知识传播的门槛。

若是狄咏往后真的去什么翰林院,或者馆阁工作,那就是读书的进阶模式,那里的书也就更难读了,历朝历代官方正史,光这一项,就有几千万字,再加各种注解,又是几千万字,再加其他印证辅助书籍通读,又是几千万字。若是还要负责修撰一类书籍,那工作量就多了去了。

所以还真不要小看了各种学士封号的人,比如欧阳修,就有负责修史的工作,真工作起来,可也不轻松,学究天人这种词,用来形容许多学士,那也是很合理的。

说到史书,中国的史书有一点很尴尬,那就是多记录自己的苦难,少记录别人的苦难。这大概可能也有汉朝公羊儒的影响,为何呢?因为公羊儒记仇。

所以中国从汉朝开始的儒家修的史书,就一个字,记仇。永远只说我多么苦逼,怎么被人打了,如何惨,惨不忍睹。

到了别人惨的时候,常常就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比如:某地不服王化,夷之!

所以儒家史书上,看到的都是我被谁杀了多少人,怎么杀的,敌人怎么残忍。

却是转过头一想,中原黄河文明,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这么大的地盘的,这块巨大地盘里面的其他人呢?他们的故事呢?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看史书的时候,写史书的人略过去了太多内容,记载之上常常就一句话一个词,夷之,夷之,夷之,就给夷没了。什么是夷之?夷这个字嘛,倒也好解释,两个词:夷为平地,夷灭九族。

只可惜,这些被夷之的人,大多数没人知道他们的故事,大部分消失得无声无息,那悲惨的过程也被儒士归纳总结成了“夷之”两个字。甚至还有许多人连“夷之”两个字都不配拥有。

儒家史书,一个宗旨:反正我最惨!后世子孙,你们都记着这个仇,我都写在史书里了,我最惨!重复一遍,我们最惨!

这话里面有一句潜台词:要报仇,要报仇,九世之仇,尤可报也!

其实这话后面还有,公羊问了,孔子还答:别说九世了,十世都要报!(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尤可报也!)

公羊里还有话: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这话就说到底了,反正只要你搞我一下,我世世代代跟你没完,我小本本里都记着,世世代代跟你没完没了,除非你死了。

儒家史书,很大一部分意义就在于此。

儒家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其实后世依旧还是如此价值观,就如德国侵略法国,杀犹太人。德国人跪地忏悔了,这事就过了。

中国人不行,日本人就算跪地上磕一万个头,这事也过不了。必须得让我出完气再说,“文明”社会,肯定不把你“夷之”了。但得真正顺了这口气,这段历史就真的可以在史书中过去了。

历史长河,几千年的基数,起起落落无数,其实太平日子才是历史主流,奈何乱世才是史书的重笔。

史书而下,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

都没了。

读儒家史书的人,依旧还在。

读完史书,还在骂,对着史书,也要喊打喊杀!

就如创造历史的人,比如汉朝,匈奴已经被几代汉人打得抱头鼠窜了,已经不成威胁了,甚至躲得远远的,汉人还是不行,看一看史书,你妈的,原来你以前这么欺负老子祖先了?还得追,追到天涯海角,让你彻底从我最远的视线里消失。

可能当时最后的匈奴人也很懵,好几代人的事了,我又没有你们儒家那种史书,我甚至都不知道原来到底发生了什么,我都成这样了,你为什么还追着我打?

突厥也一样,历经几代人,都跪下来喊过爹了,唐人看一看史书,又是你妈的,不行,喊爹也不行,小本本里看着让人难受,得加倍偿还,接着打接着追!

打到突厥彻底在东方消失为止,打到突厥变成了西方的塞尔柱突厥,变成了奥斯曼土耳其,变成了后来的土鸡二哈……

明朝依旧,人家早已回草原了,啥啥都还给你了,许多蒙元人的祖坟都被你挖了,也是不行,还要与蒙元鞑靼死磕,皇帝都磕进去了。

最后倒是便宜了满人,为什么满人崛起这么快?从东北而起,却能通过各种手段快速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