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4章 向董卓讨要人口与粮草(1/2)

作者:月不语
“做完这个事,就到了八月份。

这时候,我们突然发动,一举拿下陈仓,大散关。

拿下陈仓,是为了防止关中的西凉军回军。

拿下大散关,是为了防止汉中的官军攻入陇西。

当然,祁山是个隐患。

须得在祁山中择险要处建一关隘,派一支偏师驻守。

做了这个事,我们才向董卓和马腾发出通知,说是打算按约定拿回凉州。

不等他们回复,我们直接出兵渭水沿线城池。

拿下渭水沿线,再西进金城地区,将其完全占领。

因为陈仓在手,我们可以随时进入三辅之地,搅乱董卓后方。

为免我们闹事,董卓只得给我们更多粮食。”

说到这里,郭嘉朝众人拱了拱手,笑道:“一点浅见,抛砖引玉。”

随后,他就向着自己的座位走去。

其它的郡县呢?

不要了吗?

武安国心生疑惑,干脆问了出来:“汉阳郡的其它地方,以及武威郡、北地郡,暂时不去收取?”

郭嘉坐下以后,才作了回答:“我们夏国的根基太浅,一下子吃掉太多地方,会导致消化不良。一旦新占之地出现民变或者匪患,就很打击军民的心气。”

武安国想起夏国国民现在的心理状态,不由得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奉孝的见解,与我和志才的看法大致相同。”徐庶看着郭嘉,赞许地说道。

郭嘉却听出,只是“大致相同”,而非完全一致。

便继续倾听起来。

徐庶却没有继续说话,而是看向戏志才。

戏志才便轻咳一声,说道:

“粮食的问题,始终是我国最严重的问题。

讹诈董卓,只是不得已之策。

若有可能,我们希望通过商贸,大量运来蜀地的粮食。

巴蜀之地,天府之国。

即使去年有三个郡发生过动乱,但大多数地区始终平和。

只要能够得到蜀地的粮食,别说区五十万人,便是再多两三倍人,也能养得起。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些问题。

其一,须得整修出蜀的道路。

其二,须得益州的主事者和我们亲近。

其三,须得和关中之地的绝大多数百姓亲近。

为此,我们已经想出了一些办法……”

听着戏志才侃侃而谈,甘宁和武安国都有一种如听天书之感。

明明对方把原委全都说了出来,他们却觉得自己的脑子越来越迷糊了。

等到这三人商议完,就开始给他们分派起任务来。

好消息是,玄武军和水军的任务,都是明明白白的。

两日后。

董卓把李儒叫到面前,皱眉问道:“文优,夏国向我讨要人口和粮草,我应该给他们吗?”

李儒看了看董卓的神色,就知道董卓打算赖帐。

他笑着摇了摇头:“不该给!”

董卓顿时眉头舒展,得意笑道:“是啊,我也这样认为!”

李儒却又说道:“不过,我们这样做了,那赵云估计会心生愤怒。”

董卓大手一挥,不以为然道:“他一个窝在偏僻角落里面的叛贼,哪里有资格和我讨价还价?若不是我腾不出手,我早就派大军将他灭了!”

“岳丈说得是。”李儒表示同意,接着道,“只要我们把士族们镇压下去,就能腾出手来,把那赵云轻易消灭。”

一听到“士族”,董卓的脸色就阴沉下去。

天下士族何其多?哪里那么好镇压?

董卓站起身,在屋里来回走动起来。

突然间,他喃喃自语起来:“我得对付士族,还真不能让后路乱了。”

又站在原地想了想,他转过身,对李儒道:“你觉得,如果我把人口和粮食给他,有没有太大坏处?”

李儒笑道:

“多出五十万人,却只多出二十万石粮食。

一旦夏国得到这些人口,他们就得到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如果五十万人都没有粮吃,到时候夏国要么崩溃,要么只能求着我们借粮。

到时候,岳丈无论提出什么条件,赵云都得咬牙答应。”

董卓双目一亮:“对啊,我原本就想过这个事情,刚才却把它忘了!哼哼,等到夏国缺粮,我首先得让白儿回来。对了,有没有白儿的最新消息?”

李儒摇摇头:“夏国的保密工作做得极好,探子们没有丝毫回报!”

“可恨!”董卓恨恨然骂了一句,“他们这是害怕我去劫人,把白儿藏起来了。”

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董白,赵云和徐庶都十分重视。

只不过,徐庶的考虑是把人直接弄回夏国。

赵云却想到了以后的变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