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9章 花了海量的钱,做了很多的事(1/2)

作者:月不语
次日,赵云醒来之时,已经是日上三竿。

他来到内阁,交待道:

“如果水泥技术更加成熟,先不要修王宫。

先修三座建筑:纪念碑,纪念堂,英烈祠。

有了这些,夏国才有国魂军魂,大家也有个更高的目标……”

徐庶等人听完赵云的解说,纷纷郑重答应。

说完这事,赵云就想离开。

“等一下!”徐庶把赵云叫住,“年后做了不少事情,有些进展你得听听。”

“大王,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张松微笑道。

赵云无奈,只得随着徐庶去了会议室。

进入会议室才发现,这里的人非常齐整,连蔡琰和罗秀儿都在。

一阁一院,二府,六部的主管,基本上都到齐了。

显然,大家早就计划好了,就等着他了。

见赵云坐好,蔡琰第一个起来汇报。

她翻开一个本子,表情严肃地说道:

“截止昨日,计部统计的财务数据如下:

共计支出银钱57万贯有余,国库剩余银钱86万贯……”

听到这个数据,赵云心中直接一惊。

事实上,用“贯”来计钱财,目前还只在富豪之间。

富豪们钱多,便用绳子把五铢钱串起来。

每一千文钱串成一串,称作一贯。

然后,他们把这些钱存入地窖里码放起来,作为家族底蕴。

真正让“贯”这个单位流行起来,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那时候,九品中正制已经全面推行,天下权力与财富,与普通百姓完全无关了。

花钱的都是富豪,动辄就是几千几万文。

小单位不适合于他们,计铜钱的“贯”,计金银的“两”,正式流行起来。

一句话,按照此时民间的说法,夏国朝廷在统计钱的数字时,应该以“多少钱”来说。

不用“贯”这个单位统计,夏国花掉了5.7亿钱。

换了种说法,也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知道,就在过去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夏国花了多么大一笔巨款!

这些钱,七成左右来自宋建,两成来自对于旧贵族的缴获,只有一成是赵家军带过来的。

当初看到自己有143万贯钱,赵云以为能花几年。

现在一看,不必等到年底,若是没有新的收入,国库就要破产了!

国库一破产,一切工程都要暂停,因为没钱给工人发薪水了。

官员薪水也要停,科研也要停,教育也要停……

一句话,全都停摆。

得搞钱!

急急急!

听完蔡琰的汇报,赵云神情严肃地扫视众人,沉声道:

“钱花了出去,还要想法收上来。

最笨的法子,就是把银钱马上开起来,用利息勾引大家去存钱。

另外,科学院!

你们要拿出最能干的人,赶紧把钞票和金属币给我搞出来。

内阁方面,想法拉动货币流通,对各种商业行为进行合理的收税。

税务司不要坐等天上掉钱,回头都给我好好研究!

在确保工商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你们得收取更多的税!

至于商务司,你们的重点是从外面赚钱。

要和安全司甚至枢密府合作,保护好我们在外面的商业!

……”

为免国家破产,赵云是各部门直接点名。

各部门大佬全都行动起来,用炭笔哗哗哗写个不停。

耗时一个上午,赵云终于听完各部门汇报。

这才知道,在这两三个月里,夏国固然花了海量的钱,却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第一!

资源国有化,已经彻底完成。

第二!

枹罕新城的主体,已经大致建好。

目前,正在迁移旧城区的居民,准备重建旧城区。

第三!

水泥工厂、蜂窝煤工厂、造纸厂、制墨厂、印刷厂、家具厂、炼铁厂、服装厂、罐头厂等等,都已相继完成,并已相继投入生产。

其中,纺织厂和服装厂的成绩最为突出,先后制作军服和校服三万余套。

蜂窝煤厂的成绩其次。

有了蜂窝煤,枹罕地区的被冻死人数,比往年大大降低了。

而且,几乎消灭了“砍柴人”这个行业,为社会腾出了更多的劳动力。

再往下是水泥厂、家具厂、炼铁厂、罐头厂,各自的成绩都还不错。

第四!

研究院已经出了不少成果。

水泥、印刷术、自行车、三轮车、电能、曲辕犁、银行钱票……

因为时间和人力原因,很多研究都不太成熟。

基于研究院的突出贡献,内阁开始重视研究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