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48章 就我们两人(1/2)

作者:烽火重燃
“何事?”范仲淹好奇地问道。

江逸回道:“乃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之死。”

“朱由检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勤奋节俭的程度举世罕见,然而其守成或可有余,但救国却不足,最终,大明朝前面几任皇帝积蓄已久的隐患爆发,再加上他一系列错误决定,彻底将大明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敌军将要攻破京师,朱由检却并未迁都,而是毅然吊死在了煤山之上,写下了尸体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此之谓——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国门若破,则君王宁死不偏安,这,就是大明。”

江逸郑重说道。

范仲淹闻言,点头道:“如此,可为华夏历代之骨节矣。”

“是的,但后世对朱由检不迁都,秉承两种态度。”

“哦?你说说看!”范仲淹来了兴趣。

江逸回道:“第一种态度,是认为朱由检的做法很有气节,是值得褒扬的。”

“第二种态度,是认为朱由检此举乃是避重就轻,逃避责任,临阵脱逃。”

“为何会有第二种说法?”范仲淹不解。

江逸说道:“因为大明在金陵城尚有护国之基!”

“明朝有一个其他朝代并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它拥有一个本来就一直存在的都城,即是金陵。”

“在永乐大帝迁都之后,明朝一直就拥有两个都城,只是一直以燕城为中心而已,但金陵的都城体系一直都有所维持。”



因此,只要崇祯皇帝选择迁都,大明朝仍有可以延续的机会。”

“所以后世才会觉得,崇祯皇帝就这么草率地吊死在煤山上,实为想要一死了之,不愿意再管大明。”

观众们闻言纷纷交流起来。

“卧槽,明朝这是不是相当于两都制?”

“那要是这么说的话,崇祯皇帝确实可以迁都保国啊,毕竟南宋可是坚持了一百五十二年,相当于一个半世纪!”

“嗯……我突然也这么觉得,既然是两都制的话,那也算不得迁都了,是我的话就南迁金陵,以金陵为都,和那些起义军再打一场!”

“多少还是有点希望的对吧,毕竟有南宋的经验在啊,南宋虽然垃圾,但好歹也算是延续了不久。”

观众们在弹幕中接连提出各种设想,许多人都陷入了激烈的讨论。

一股交流华夏历史文化的风气,正在网络上逐渐形成,这就是江逸最想看到的局面。

“但我觉得这大明朝不行啊,朱由检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算迁都也未必能把敌人打退。”

“嗯,崇祯皇帝到这个时期已经和朝臣离心离德了,没看到他上吊时只有一个太监陪在身边嘛,可想而知那些臣子对他有多大意见!”

“唉,楼上你要这么说那还真是,要是只有几个大臣没跟也就算了,可崇祯皇帝却孑然一人,这的确是匪夷所思啊。”

“为什么那么多大臣都不喜欢崇祯皇帝呢?”

这些弹幕被江逸

尽收脑海,江逸想这些问题还真就客观存在。

“朝臣是怎么看的?”范仲淹问道,“崇祯皇帝自尽时,朝臣没有阻拦吗?”

江逸叹息道:“只有一个太监跟着。”

“什么?!”

范仲淹诧异无比,别的不说,他宋仁宗要是想在哪里为国吊死,他范仲淹一定陪着!

莫说是他范仲淹了,就是其他的一些臣子也都会跟着!

可是大明,怎就成了那般模样?

“明末朝臣更换极快,大臣和皇帝更像是合作关系,臣子们对皇帝谈不上忠心,皇帝对大臣也日日提防,这样的君臣关系注定是好不了的。”

江逸剖析道。

范仲淹神色凝重:“若是如此,倒是说得通了。”

“嗯,臣子们也并不喜欢崇祯皇帝。”

他们对崇祯疏远到了怎样的地步?

江逸想,还是得让观众们看一看,才能感受到。

他右手一挥,时空之镜骤然变换。

上面出现了一串时间: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一。

大明朝内外两线的战争皆以惨败告知,明朝覆灭似乎已成定局,满朝文武的人心日渐离散。

这天,朱由检穿着龙袍,坐在皇极殿上接受朝贺,可满朝文武之中,居然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文班内阁首辅周延儒一人。

武班只有一个勋臣。

朱由检眉头皱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丢脸。

朱老祖看到这一幕,一双眸子充满杀气。

这是朱老祖在战场上才会有的眼神,旁边几位先祖

看了,虽然谈不上畏惧,但也不由提高了警惕。

朱由检问道:“就你们两人么?”

朝堂上站着的二人面面相觑,场面十分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