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77章 劳力缺少?提倡蒙学,教育、农耕两手抓!(3/5)

作者:恒安德佩
些邓氏旁系,家中没有田产者,因为朝廷的政令,对日子有了盼头,可以承包三十亩田,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

这便是新野邓氏一族。

从庞然大物,到穷困潦倒,应有尽有。

邓勋需要顾全大局,平衡利弊得失,不可能因为某些家族的吃亏,便将全族的命运置之不顾,强行与皇权开战。

邓同欠身拱手:“家主放心,正好我要搜寻族中青年才俊,继续参加朝廷考课,此事可一并办理,您安心便是。”

“好。”

邓勋点点头:“如此甚好。”

“哦对了。”

忽然。

邓勋响起了什么,转而问道:“贤侄,近日刘备召集各乡三老,你可知所为何事?”

邓同唇角微扬,淡然一笑:“是这样的,朝廷考虑到即将进入全面农耕阶段,为了缓解人力不足的问题,便命各乡将庠序抓起来,设孝经师一名,专教小孩子识字。”

“哦?”

邓勋捻须,不由眼神骤亮:“竟有此事?”

邓同点点头:“恩,不仅如此,三老额外每年补偿五十石俸禄,皆由各县提供,务必要保证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读书识字。”

邓勋愕然:“居然还有五十石俸禄?”

“恩,小侄也没有想到。”

“看来陛下对此颇为重视啊。”

“没错!”

邓同点点头:“小侄听闻,以后各县、乡、郡,甚至朝廷内部,全都要成立有相应职能的官位,而且俸禄绝不会少。”

“有点意思。”

邓勋捻须,缓缓点头:“陛下是我见过,最重视经学的皇帝,不过能否推行下去,还有待于商榷,读书虽好,但绝非寻常百姓可承受得起的。”

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邓勋的潜意识里,普通老百姓尚且吃不饱饭,哪有闲工夫负担孩子的读书、识字费用,即便是竹简书,价格也是不菲。

实际上,大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买卖书籍的“书肆”,只是价格上颇为昂贵,非是寻常百姓能够承担得起。

“是啊。”

邓同自然深有感触,轻声附和道:“我朝皇帝皆希望普及教育,但各中之艰难,实在难以想象,相信要不了多久,陛下此举同样会无疾而终。”

邓勋恩了一声:“应急可以,但若想长久,可没那么容易。”

邓同轻声道:“但读书之功,非得经年累月不可。”

“的确如此。”

“......”

*****

南阳,雉县。

通往冶铸中心的路上。

马车中。

刘辨捧着书,佯作,内心却在与军师联盟沟通:“老师,咱们的造纸术、活字印刷,估计还得一段时间才行,现在这样做,会不会有些太早了?”

“放心吧。”

军师联盟极其肯定地道:“任何事务的推广施行,全部得慢慢来,咱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准备妥当了,然后直接施行,这是不对的。”

“你得给东汉的这些世族一个适应的时间,温水煮青蛙,循序渐进,慢慢地往下推广,先让老百姓吃饱饭,然后再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只要咱们坚持以科举取士,经过数年时间,层层往下渗透,按照目前大汉的教育体系,是完全有可能施行下去的。”

“即便是世家豪族,也不可能逆得过大势!”1

军师联盟的声音略显激动,似乎对此同样充满期盼:“而咱们要做的,便是给科举积势,今天是蒙学,明天可能就是精庐。”

“先在目前已有的体制上,逐渐把教育的层次打通,从蒙学开始,再到小、初、高,按难度系数,逐渐加深,最终升到太学。”

“当然!”

军师联盟强调道:“专家只是举个例子,现代是幼小初高,但在古代可未必有这么全面,咱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刘辨颔首点头:“放心,我明白的!不过老师,一旦活字印刷、造纸术出来,势必会造成极大的冲击,难道世家不会提防?”

“恩。”

军师联盟似乎早有预料,极其淡定地道:“造纸术一定会对世家产生冲击,因此咱们不能迅速投放市场,通过控制产量,物以稀为贵,让世家慢慢接受。”

“还是那句话,新事物的推广,绝不是一蹴而就,尤其是与政治结合的产物,更是如此,它都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

控制产量?

刘辨眼神骤亮,顿时明白了军师联盟的想法。

所谓量变引起质变。

如果大量将造纸术投放在市场,势必会引起世家大族忌惮,毕竟如此一来,他们各家最珍贵的传承,便彻底成为了废物。

而如果只是少量持续增加式投放,等积累足够的势以后,时机合适,便可一举将其打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