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章 邓大海的扶贫计划(1/2)

作者:廖宅老农
那一天邓大海与农业局长席品高从红树湾回来的路上,两人如何搞好农业经济有一些交流和沟通。席品高对上级扶贫工作持消极态度。说把钱砸到那些穷山沟里一点用都没有,年年扶贫年年穷,这样做就是养懒汉。邓大海认为,扶贫工作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我国走向伟大复兴的部署,是一场攻坚战。两人想的不一样,尿不到一个壶里。他也就没跟他说这些了,席品高是一个老同志,说多了他心里会反感。想想也是,农业局这样的单位本来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大队、生产队种水稻多少,种棉花多少全由农业局下达生产计划。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是小农主导的家庭农场经济,农业局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他们这些老同志适应不了这种情况还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对席品高有些失望。对他的期待过高了些。

这几天邓大海那里也没去,在办公室苦苦地思考了三天。他再次想到了席品高‘年年扶贫年年穷’这句话。虽然这句话从一个农村工作多年的干部口中说出不应该,但这种现象却是存在,自己绝不能走以前的老路。扶贫工作并不是给那些穷困地区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感情问题,要把他们组织起来,给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邓大海和藤道远上次去过鹞仔乡,已经知道了那里的情况。最穷的是金鸡岭村,人均收入还不到五百元,是市里的扶贫对象。该村现有农户七百三十一户,共三千七百四十人,党员二十三人,有九个自然村,呈‘品’字型分部在不同的山凹。农田七百五十亩,旱地五百零三亩。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陡峭。山上以茶树、松树为主,但现在无人管理,杂树丛生。两种传统的经济树种——茶油树和茶叶树种已经退化,针对金鸡岭的这种状况他苦苦地思索着,如何提高村民的收入?第一步工作该干什么?

邓大海决定明天再次去鹞仔乡的金鸡岭村,与谁去呢?藤道远是最好的人选,能与自己想到一块,能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想问题,还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唯一不足的就藤道远年纪大了些。

但他不想与席品高去,尿不到一个壶。另外新分配来的大学生王小聪听说他要下乡也想去。他决定带王小聪去,年轻人下去锻炼锻炼对他是件好事。

三天后,邓大海、藤道远和王小聪三人开着区政府的黑色小车向鹞仔乡驶去。开车的是王小聪。

出发前邓大海给鹞仔乡的李乡长打了电话,要求他一起去金鸡岭。李乡长在这里当乡长已经几年了,他去了工作好开展一些。

出了市区沿着县级公路行驶约一小时,进入一条单车道的柏油路,两边的山越来越陡峭,路况也越来越差。但王小聪似乎很兴奋,一边开车一边说话。他从小就生活在城里很少去农村,对农村有一种新鲜感。

到达鹞仔乡时刚好十点钟,李乡长已经站在路边,问要不要下去休息一下喝杯水。邓大海说不用了,车上有矿泉水。李乡长上了车坐在后面。

从乡政府去金鸡岭的路是一段泥沙路,路面很窄坑坑洼洼的,一路爬坡,王小聪把车开得摇摇晃晃。邓大海说,小聪你什么时候考的证,王小聪说,今年考的。邓大海说,还是我来开吧。两人换了位,邓大海开车,藤道远说,感觉好多了。爬完坡看见一个水库,水库不大但水很清澈。邓大海小心翼翼地开车绕过水库后,前面已经没有公路了,这里有一个小村子,小车只能停这里了。李乡长下了车,与一个约四十的男子说了几句,男子说,没事,没事,车停在我的嗮谷坪里很安全。然后四人开始走路,走了约二里路便到了金鸡岭的村委会。在村长家里吃了饭,下午开村委会。金鸡岭村有九个村民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自然村。所以村委会有九人。一个主任,一个副主任,一个会记,其余的六人都是委员(也称小组长),其中有一位做妇女工作的女同志。

村长开始打电话,一个一个地通知,九人中有三个年纪大的没有手机,村长只得走路去一个一个告诉他们。等九个委员都到齐已经是下午四点。

开始开会,首先李乡长讲话:他说区里对扶贫工作很重视,邓区长亲自来到这里,对我们很关心,我们要努力想办法,再不能拖区里的后腿了,有什么困难,你们可以向区领导说出来……

李乡长说完,接着是藤道远说话,他说道:我一参加工作就来到这里搞工作队,后来在农业局的时候这里也没少来过,对这里还是很有感情的。我不是批评你们,全国都在变,就你们这里没变。就好像那首歌,路还是那条路,房还是那座房。爹还是那个爹,娘还是那个娘。还有一个养老歌是怎么说来着?少食肉,嗮太阳,雨中行,常唱歌,饭后息,挺起胸,静坐思,步当车。我看你们这里是最适合养老了,因为这里不缺的就是太阳了,其它的都缺。当然我说的是反话,只怕大家笑不出来吧。穷则思变,你们难道就不想想,再这样下去年轻人只怕老婆都找不到。今天邓区长带我们来就是帮你们想办法,摘掉穷困这个帽子……藤道远本来就是鹞仔乡人,讲的是一口土话。话语风趣幽默,使得来开会的几个人都抿着嘴笑,虽然这笑有几分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