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6章:流星的最后一道尾焰(1/2)

作者:尘下散人
庆历四年进入末尾,即将开始新的庆历五年,也就是1045年。

随着宋夏和议,也被称为庆历和议,最终签订,西北消停了下来,赵祯最初变法的动力不再存在,庆历新政也已然走到末尾。

条约的内容: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

但是以元昊的性子,又怎么可能会被一纸协议给约束住。北宋使者去西夏,连元昊的脸都看不见,元昊若是在兴庆府接见宋使,少不得行臣子之礼。这是元昊所不能容忍的。

想当年他爹李德明还要在宋使来的时候将皇帝的服饰器物收起来,骗骗宋人,元昊连这一个过程都不愿意去做,心意如何,已经不必多言。

这个条约,能够约束住的,不过是北宋上下的一干君臣而已。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最终不过是感动了自己。

条约签订之后,西夏国中若是灾荒,元昊该抢不还是照样抢,所以,真的维系住和平了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只不过砝码不同罢了。

多少人心中想的,是我死之后,那管他洪水滔滔。是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利己是动物的本能,可是,人,什么时候变得完全和动物一样了。

祖宗之法不可擅变,变则生乱,清静无为,与民生息的观点,也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一点点侵蚀人们的信念,成为了朝野的主流思想。

人们逐渐遗忘了宋夏战争的失败,或者说,官方有意在下降西夏的热度,就像曾经做过的那样。

群众的力量在他们眼中就是个夜壶,有用的时候借来用,没有用的时候一脚踢开。

庆历新政,就好像天空之中一闪而过的流星,来得迅速,消失地也突然,若是不细看,甚至连这道流星最后一丝尾焰都看不见了。

很可惜,在庆历五年,这道流星的最后一道尾焰,也没有擦出一丝灿烂的火花,就这样默默地消失。

这场新政,其诞生之初便是巅峰,好比昙花一现,绽放之后,便是默默的凋零。

正月,范仲淹,富弼,杜衍三人的执政地位被剥夺,也就是如参知政事,枢密使这样的名头被摘除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罢免三人的时候,好似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锁院写诏,连个反应的机会也没有,就这样骤然发难。

年前有多么煊赫,而今就有多么地落寞。

二月,韩琦出知扬州,支持新政的最后一位执政也离开中枢。宣告着庆历新政的彻底终结。

无论如何,庆历新政结束了,既定目标完全没有实现,十分之一也没有。后人回忆起来,或许只记得那篇赫赫有名的《朋党论》吧。

韩范等人的离去,并不意味着政坛至此如死水一般,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杜衍、范仲淹和富弼离开朝廷后,朝廷依惯例,枢密使贾昌朝改任次相,枢密副使王贻永升任枢密使,知郓州宋庠回朝升任参知政事,知开封府吴育、知延州庞籍升任枢密副使。

铁打的政事堂,流水的宰相。新面孔的出现,象征着朝堂欣欣向荣。社会矛盾的暂时蛰伏,让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

老实说,如果赵昕愿意就此平平安安渡过一生,等着赵祯去世,因循守旧,当个太平天子。以这个时代人均寿命而言,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靖康之变。

可是,历史并不是一条僵化不变的线,赵昕的出现,并且一步步成长,本身就是历史的改变。

谁能够保证,这一次北宋一定会亡于靖康之变,万一提前,变成自己遭遇五国城之辱,可谓奇耻大辱。

不出意外的话,北宋社会矛盾依旧会不断发展,时代依旧会推举出王安石这样的人来。即便不是王安石这个人,庆历新政所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也会由其他人来完成。

在庆历三年(1043年),辽朝发起了南征之议,宋朝通过增加岁币才结束这场军事威胁。有些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历史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偶然组成的。

若是那个时候,辽朝与西夏联手进攻北宋,北宋是否会提前过渡到南宋,都是一个未知数。

有些时候看着是太平盛世,不过是一层绚丽的气泡罢了,戳破外面的气泡,内中也不知道腐烂破败到何等地步。

身处这个位置,所谓“太平“二字,便是痴心妄想。就好像皇帝可以不精通书画,但是绝对不能够是一个政治白痴。

斗争是生活的常态与主流,伪装是平日的衣衫与面具!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够在这个时代有一线生机。

三月早春时节,汴京依旧有几分寒意,席卷而来,行人莫不紧了紧衣衫。此刻的赵昕,在东宫内习射。

“嗖——”一声凄厉的声音过后,箭矢稳稳地落在了箭靶的红心之上,赵昕默默看了一眼,双目如水,波澜不起,拿出新的箭矢,开始再一次练习。

东宫很大,有足够宽广的校场供赵昕学习射御之道。至于教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