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6章:北方国际贸易(1/2)

作者:尘下散人
如何解决这场危机,粮食未动,舆论先行,这也是赵昕一贯的策略。要让百姓知道当今太子殿下带着粮食援救他们来了,先让当地虚高的粮价去去火。

此外,河北地区的很多老百姓还不知道粮票这种东西,想要推广,首先就需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什么,以及让他们明白这东西怎么用。

这就是舆论的作用,绝对不能够小视,背后可都是民心。

赵昕召集各大班子编写剧本,汴京歌艺人不少,眼下纷纷被赵昕征召过来,包括部分之前解救的失足妇女们,也有不少参与到这项行动中来。

最后,赵昕组建了三支队伍,每支队伍各三百人,基本上一百人表演,一百人后勤保障,还有一百人负责安保工作。但凡天灾发生,必有人祸紧随,河北眼下是遍地山贼盗匪,没有人充当安保工作,恐怕要全部惨死于途中。赵昕此言绝非耸人听闻。

经过紧张的准备工作后,三支宣传大队正式出发。与此同时,赵昕给身在岭南的韩绛等人去信,要他们提前送粮,而且去周边府县购粮,哪怕是价钱贵一些也行。

至于看守淮河两岸粮仓的人,赵昕则是让他们先行准备着,不着急北上。

眼下的淮河有着自己的出海口,水波荡漾,附近都是上等田,纯纯的鱼米之乡,可以一路从淮河运粮食进汴河,而后到汴京来。

一旦黄河没有治理好,走上了历史的老路,夺淮入海,泥沙淤积,害得淮河丢了入海口,那不仅仅是淮河两岸百姓的灾难,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

北宋之所以灭亡,治理黄河失败至少要占据三分之一的原因,黄河没有治理好,河北又是一塌糊涂,间接导致河北四十万大兵团土崩瓦解,以至于金人南下就没有听说遭遇到抵抗。

后世很多人说宋人无血性啦,文弱啦,但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1048年之后,河北年年天灾不断,民力损耗,没钱没粮。什么政权,什么军事力量能够在这里站稳脚跟,有空饷不是很正常吗?没有空饷才奇怪好吗?

生在这个时代,解决这个难题的重担终归是落到了赵昕的肩头,想要彻底解决必然要动用举国之力,眼下是不可能了,慢慢等吧。先让河北受灾的老百姓生活过得好一些,至少不要逃到契丹人那边去吧,要不也未免太失败了一些。

宣传队敲敲打打了一个月,声势很大,但是赵昕是一艘粮船也没有北上,颇有些但闻人语响,不见人下楼的意思。

朝野上下不由得开始揣测赵昕的心思了,这灾情如火,如此拖沓,每过一天都有难以估算的百姓饿死,赵昕这是在干什么。

说赵昕什么也没有做,自然是冤枉他了,这一个月时间,赵昕在登州地区(今烟台)修建了一个足以容纳十万石粮食的粮仓。

眼下永济渠被堵塞,依靠陆运北上不方便,效率也低,赵昕自然是选择海运,北方如今最大的港口便是登州,这可是一个跨国贸易大港口,高丽及日本的船只都会来这里转运,包括辽人的走私商。

将粮食运到河北不方便,索性让灾民来到附近的京东东路就食,减省沿途的运输损耗。赵昕明白,想要凑足河北上千万灾民的粮食,依靠岭南,哪怕是同时采购了巴蜀的粮食,同样不够。

必须要进行远洋贸易以购买粮食,只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出海一次风险极大。运送的不是貂皮就是鹿茸珍珠,要不就是日本盛产的黄金,利润丰厚的货物才能够让这些人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事实上,赵昕也没有指望过私人船主会帮自己,但是不重要,赵昕自有打算。

成批成批的灾民从河北迁徙到山东来,每日吃喝拉撒都是大问题。赵昕倒是想亲自去主持此事,和赵祯提起过一嘴,赵祯也同意,被曹皇后给按下了。

“你留在京城更好!”曹皇后如是道。赵昕思索一番便放弃亲自前去的想法。

身边又无其他可用之人,赵昕只得将苏洵给派了过去,答应他若是办成此事,许以太子舍人的职位,虽说是从七品,但是却是东宫办事官中的首位。

眼下朝里带着太子舍人四字的,都是虚衔,挂个名而已,有不少人赵昕听都没有听过。

依着之前赈济灾民的方法,赵昕推行以工代赈,在登州附近广置粮仓,同时大力开办造船厂,虽说离丘陵山地远了一些,但赵昕有的是人手,就怕他们闲着干坏事。

让灾民造粮仓,第一批粮食赵昕自南方转运过去,供给灾民活口之用。同时疯狂造船,将赵祯送过来的二十万贯尽数装船,卖给周围国家,北宋的钱币对于他们而言,可都是好货,熔炼了可以当兵器,还能够直接当钱用。

赵昕要的货物只有一个,粮食,当然不仅仅是谷物粮食,肉类也算,一切能吃的,能够长久保存的都算,都买下来。

当然,赵昕这么做,不出意外地又被朝臣给批评一顿,国中百姓都没有钱用,将钱出口出去,岂不是加重国中钱荒。

赵昕也不惯着这些人,道:“要么将钱卖给别人,要么给我变出粮食来。再扰本宫清净的,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