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5章:募捐大会(1/2)

作者:尘下散人
粮价的大幅上涨,民众心中的怨气不断被积累,赵昕导演的这场戏剧,终于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宣泄口。

是贪官污吏没有好好处置,才会发生这种事情,也就是赵昕为太子,才能够写出这等戏剧,换做其他人执笔,肯定将问题归结于奸商囤货居奇,倒买倒卖。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去种黍!”这句话,也在一夜之间迅速传遍了整个汴京城。

这句原是明清时期的谚语,原话是不如回家卖红薯,不过宋朝并无红薯,赵昕便改为种黍,押韵还是一样压。

接下来的几日,这场戏剧不断地重演,不少人闻名来看。不少百姓甚至一遍又一遍地看,生气的地方依旧生气,但是激动的时候,同样激动。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看过之后最大的感触莫过于内心畅快了一把。但是很可惜,这是戏剧中的场景,现实情况是粮价继续飞涨,已经过了两千文每石的大关。

粮食紧缺,百姓争向抢购粮食,发生了不少恶性事件,绝大部分的百姓没有抢到粮食,怒火就这样不断地积累。

因为这场戏剧,他们梦想着如钦差大臣那样的官出现,打击贪官,平抑粮价。

终于,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成千上万的百姓将开封府县衙围堵地满满当当,高喊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去种黍!”

声音之大,便是皇城内都能够听见,一干上朝的官员面面相觑。

百姓,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在统治者眼中,只要百姓没有拿起锄头起来造反,一切事情都不算什么,就可以尽情欺负。但是这一次,他们不得不重视。

当日晚间,赵祯就召开封府知府前去询问对策。当然,他们具体说了什么赵昕不在乎,但是不难想象,动手的力度绝对要比之前不痛不痒来得好许多。

面对这等大范围的天灾,想要依靠温和手段过渡,只能够骗骗自己罢了,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进行大范围的统筹调度才可以。

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灭的原因所在,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

之前有巨大阻力,赵祯不愿下手。可以,赵昕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阻力,但是却可以给予赵祯以助力。

如今声彻汴京的那一声声呼声,无疑是赵祯最大的助力,在民愿面前,所谓强大阻力,都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赵昕看着崇政殿的方向,心绪万千,只希望赵祯这一次,不要再让他失望了。

明日,赵祯在退朝之后,专门留一干文武大臣观看这场戏剧,赵祯还给赵昕放了一天假,让赵昕也出席。

一切出自于自己之手,是以,赵昕看得心平气和,该有的情绪早在书写的时候就已经发泄掉了。

倒是一干朝臣,一个个人的脸上,那是叫千奇百怪。有些人出身低微,想起自己过往,对百姓遭遇而悲伤落泪。有些人想要挤出眼泪来,奈何实在没有共情的基础,也不知道多丑陋。

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多年的宦海沉浮,什么没有见识过。就戏剧中表演出来的,根本不算什么,能够打动他们就怪了。甚至于更加魔幻的都有,毕竟现实永远都是戏剧的基础。

倒是赵祯看得双目垂泪,连连以袖子擦拭,说不好是真是假,但是赵昕希望这是真的,尽管这个可能性不大。

台上之人在演戏,台下之人同样在演戏,就水平而言,台下之人反倒更胜一筹。

戏剧结束之后,赵祯抹去眼角的泪水,却越抹越多,最后哭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去种黍。于官员如是,于天子亦如是,若是不能够解百姓艰苦,朕这天子也不必当了,回去种黍,免得庸碌误国!”

下面哭成一片,齐声道:“臣等有罪,有负陛下重托!”

等到哭声平息些许后,赵祯才询问道:“此番旱情,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说是问诸位爱卿,其实回答之人早已确定,便是昨夜入宫奏对的开封府知府张方平。这种事情,一般都会有所准备的,要不然天子问策,最后无人应答,未免过于尴尬。

年前上任的张方平,怎么也没有料想到,这把火竟然烧得如此旺,只是有了天子支持,又有民心所向,便是得罪一干权贵又如何。

张方平站出班列,执圭启奏道:“早在半月之前,微臣已着南方各道输送粮食,约有百万石,虽未可解灾情,却可暂时缓解!”

百万石,一千两百万宋斤(一宋斤为633克,以后写及斤时不再专门写宋斤),听着很多,可以供养开封城百姓百万人口五月之用。

但是以这次灾情之严重,要供养的可不仅仅是开封城这么简单。此外,北方大旱,供养边军的粮食也需要南方转运,总而言之,便是千万石也不够。

而正常年份,大运河转运而来的粮食不过是六百万石的样子。无论如何疏浚河道,也不可能一口气提上来四百万石,也就是说,这剩下差不多一半的差额,需要北方自行解决。

你说为什么不走陆路?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