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六十九章 记起来了(1/4)

作者:纯洁滴小龙
“小知了,小知了!”

院外,刘婆子喊起来了。

“来喽!”

了凡小和尚将面饼子摆好,又将茶壶里蓄了水,将一条干毛巾挂在了师父空缘和尚的脖子上,扭头看了一眼屋子一角堆得满当的葫芦,无奈地笑了笑,这才拿起门后的长扫帚,推开门,走了出去。

他是去扫地的。

奉新城继承了雪海关的所有优良传统,城容城貌也被极为看重,有一批婆姨,专门负责扫街。

这一项活计倒是没被人看作“低一等”,毕竟在这个时代,所谓的“高一等”的活计也并不好找。

再加上陪伴着平西侯爷一路崛起的那些将校们,因为自家侯爷带头的“俭朴”作风,再加上四娘和瞎子联手做出的“审计”,使得侯府下各司各衙以及军中各方面的风气,都可以称得上清廉,各方面也依旧维系着一种淳朴;

所以,扫大街的活计里,都是谁谁家的娘,谁谁家的大奶奶,普通人家的女人可没资格顶这份差。

干这份活计,一年四季都有侯府下发的配套衣服,同时相当于家里出了一份标户的额,逢年过节米面粮油还多一个定量,再者,老少妯娌们平日里在家也憋得慌,正好出来活络活络筋骨也能唠唠嗑。

有这样一帮子人负责城容城貌,一是没人敢刁难,二是商户和住户们也都很自觉,否则人家真敢拿着扫帚对着你脑门招呼的。

刘婆子就是剑圣的丈母娘,严格意义上,她不算,毕竟是跟着儿媳妇过日子的,但现在,她自己也早就不计较这些了。

打从雪海关起,刘婆子就拿起扫帚开始扫地挣家里的零用了,进奉新城后没多久,还被升为了“什长”,手底下有十来个婆姨听自己指挥,负责三条街。

时下,年长者喊小辈时,喜欢后头加个“子”。

而之所以隔着院墙喊了凡小和尚“小知了小知了”,则是因为不能喊了凡小和尚“小凡子”,这就直接犯了平西侯爷的名讳;

故而,在一众婆姨跟前,了凡小和尚也就被取了个“知了”的绰号,也是因为小和尚喜欢以“知道了”作为回应。

其实,侯府并不小气,尤其是对那些做出过贡献的人,放眼整个大燕军中,侯府对麾下战死和伤残者的抚恤,是最为丰厚和人性的,没有之一。

瞎子曾特意问过了凡小和尚,是想拿着一笔钱财带着自己师父远走高飞,还是想让侯府一直养着他们。

了凡小和尚选择了后者,现在师父这个样子,如何再“四海为家”?

至于平西侯爷所许诺的为你师徒二人盖寺庙,瞎子没说,毕竟这是和主上约定的事,得交由主上去定夺,了凡小和尚也没去提,如今这个样子,二人如何支撑起一个寺庙?

不过,了凡小和尚也提了一个要求,他不想混吃混喝地过下去,哪怕在侯府看来,他们的功劳足矣,但他依旧希望可以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了凡小和尚扫地很勤快,再加上其偶有“手掐兰花指”的本能,亦或者莫名的害羞,时不时地会本能地做出“小女儿”姿态,这就更讨得这些婆姨们的欢心了,丝毫不觉得自己这群姊妹之间多了一个男人,更像是多了一个闺女。

小和尚没穿袈裟,而是一身寻常衣服,干净整洁。

一见面,

刘婆子身边的一个婆姨就笑着问道;

“知了,听说你师父昨日又收了几个葫芦?”

了凡小和尚面对这个问题,有些尴尬地笑了笑。

侯府为他们师徒在奉新城置办了小院子,而且还赐予了一笔钱财。

小和尚生活质朴,不赌不嫖,平日里的吃食,也是素食为主,每个月侯府都会下发米面粮油甚至是布匹等各种所需,按理说,钱财是花不出去的。

但自家师父整日浑浑噩噩的,要么,就枯坐在院子里一整天不动弹,但要么,就会跑出院子,他不偷也不抢,更不会去发疯;

但也不知道怎么的,空缘老和尚对那葫芦无比钟情,走在路上,看见打酒的葫芦,看见孩子手里玩的葫芦,就完全像是丢了魂一样跟着人家一路走,跟着人家到家,甚至,跟着人家进了家门,非要人家将葫芦给自己不可。

不偷,不抢,也不说话,就盯着你的葫芦,对着你双手合什。

大部分人,其实不清楚这老和尚和侯府的关系的,其实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该报官的还是会报官。

官差来了,也是以调解为主。

而调解的结果往往就是了凡小和尚过来,用银钱向人家买了葫芦,只有葫芦到手,师父才会一脸满足地抱着葫芦回家。

第二天,可能安生了。

但第三天,师父又会出门,继续盯着人家的葫芦。

了凡小和尚见不得自己师父失望,就又拿银子买。

周而复始之下,

奉新城内不少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一个“疯”和尚,很喜欢葫芦,“疯”和尚还有一个徒弟,会帮他买葫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