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八章 杜十姨庙(2/2)

作者:昆仑童子
来,自己还得遭受埋怨,因此也颇为踌躇,不知如何是好。

这会场一时间变了冷场,这时倒站起位村中老人,说既然城隍托梦之事确实存在,大家也不好推诿,索性便将这祠堂改做土地庙,反正这祠堂也是以前的庙改的不是,那样也花不了太多的钱。

果然,此言一出,也有不少老人想起,这祠堂好像以前就叫“杜十姨庙”,也不知是哪年哪月建的,颇为结实,后来也不知怎么就当了村里的祠堂了,好像神像牌位都还在呢,也没损毁,都拢到角落里拿布盖着,落了好厚的灰。

众人连忙把那神像牌位都翻找出来,那神像本是木制,早已腐烂糟朽得不成样子,看不出本来面目,那牌位也是如此,仅能辨识上面有个“杜”字,其余字迹皆磨损模糊,不辨其形。

这时又有村中赵大妈说,若按照村中大排行,杜丽娘这一辈的姑娘,正好是十个,这杜丽娘年仅十六,年纪最小,要指着孩子叫,正应该称呼杜丽娘为“杜十姨”。

前有“杜十姨庙”,今有“杜十姨”死后为神,如此巧合,大家自然觉得这是老天注定,冥冥中自有天意,加上村民又不用多花什么钱,自然皆大欢喜。

当然,村也怕城隍怪罪自己没修新庙,还特意备了供品去县里城隍庙,焚表拜祭,告知此事,好像城隍也没怪罪,之后也没再托梦过来,看来此事可行,便在村中动员摊派,整修神庙。

虽然只是小小修整,其实也要花不少钱的,最起码那个神像和牌位就得换个新的吧,这也是一大笔支出不是,也幸好杜丽娘那未成亲的夫婿听说此事,慨然襄助,这才把祠堂再度改做了土地神庙。村民们早晚上香,洒扫祭拜,香火不断。

………………

“怪不得杜十姨不和我提这些陈年往事,原来她还有个未婚夫。”徐辉心下嘀咕着,却是犯了小小的醋意。

“不过杜十姨成神三十年了,他那未婚夫也早就搬到京城去了,即使不死,也是个糟老头子了,又是个凡人,哪能和神祇结合?再说杜十姨不和我说,也是对我十分在意,怕我吃醋,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么一想,徐辉倒也平衡不少,心里好受多了。

“那之前的杜十姨庙又是怎么回事?”徐辉向王子美问道。

“其实当时我也不知,后来调阅各地县志档案记录来仔细对看,才查出了端倪。”王子美捋着自己那两撇带卷的小胡子笑道。

原来早在千年以前,这青岩村便已存在,只是当时并不叫青岩村,而是叫杜家村。

这杜家村当时也并非如今那般偏远闭塞,而是前往吕国的交通要道,当时溧江尚未改道,从杜家村出来,翻过童山,便进入了靠近吕国边境的惇阳县,从这惇阳县便可直接出境到吕国了,那童山上的山神庙最早就是那时建的。

而贵山山腹中那条直道,便是当时刚到贵山的白石老人怜惜过路之人翻山越岭辛苦不易,以掌化刀,力开劈出来的。

只是后来吕国数年大旱,波及至蔡国,导致溧江改道,正正地封住了杜家村和童山的去路,而且都是险滩激流,并非良渡,以往的过路之人都跑到下游渡口去了,所以杜家村和童山才逐渐衰败下去,童山山神庙也没了香火。

当年这杜家村也算人丁兴旺,交通便利,各地客商往来不断,后来还来过一个名人在此小住了几年,此人便是杜氏族亲,大儒杜公甫。

这杜公甫,乃是有名的大儒,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字体雄健宽博,人称“杜体”,在朝廷中曾任左拾遗之职,因此又被世人尊称为“杜拾遗”。

杜公甫一生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谀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闻于世,儒门庙之中也曾有过配享祭祀。

杜公甫死后,杜家村为纪念这位远房族亲,便立庙祭祀,称之为“杜拾遗庙”。

后来因溧江改道、战乱迁移等事,杜家村逐渐衰落,改名为青岩村,“杜拾遗庙”也香火不在,无人祭祀,数百年下来,被外来村民以讹传讹地叫成了“杜十姨庙”,后来还改作了村里祠堂。

…………

徐王二人从贵山县衙出来,相互别过,王子美自回城隍司,徐辉则打算回转童山了,刚刚走到城门口,却听身后一人高叫一声:“徐府君大安。”

这声音脆生生的,徐辉一听便知是谁。

转头冲着来人笑道:“小赵啊,现在这个时辰正忙,你不在店里招呼客人,怎么有闲暇出来找我?”

来人正是灶君门记名弟子,逍雅轩掌柜兼跑堂,三级灵鬼赵宏博。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