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58章 发现(1/2)

作者:欧阳锋
日本人高兴得太早了。(百度搜索网更新最快最稳定)因为就在秋山豪杰率部脱离主力机群,开始向黄帝号航母舰队航母集群所在方位疾掠过去的时候,陈大头部等迎战宗村一郎部的五个梯队正梯次在各自的航母上降落。秋山豪杰率部贴着海面飞行确实瞒过了黄帝号航母舰队的诸多防空雷达,只是,他们却没能逃过徐凯部潜艇瞭望兵的眼睛。学兵军现在的航母建造能力虽还很单薄,乃至于半年才能完工一艘,但是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的建造能力却已经不输于美日等国。从明级开始,到宋级,学兵军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单是学太平洋舰队,就拥有超过二十艘宋级潜艇,其中还包括最新型的“宋iii”。“宋iii”,排水量两千七百余吨,继航能力为七千余公里,除了标准配置十六枚大口径鱼雷,还装备有六枚海神舰舰导弹。潜艇部队,现在已经成了学太平洋舰队中仅仅排在航母之后的第二主力舰种。当了,因为日本人迄今为止尚没有在潜艇部队手上吃过亏,所以他们并没有产生警醒。

学太平洋舰队对潜艇的使用和日美两国有些类似又不尽相同。相同之处在于,潜艇的编制也下放到具体的航母舰队,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航母编队训练,更多时候,潜艇自成体系,单独进行训练。(百度搜索网更新最快最稳定)而作战的时候,这一点更加明显,比如现在,黄帝号航母舰队所辖的二十六艘潜艇就被分为三部分,少数几艘被编入反潜部队和护卫舰队,其它的则单独组队,编成了一个突击舰队。王海的海航部队的侦察机在四处寻找武威号航母舰队的身影时,徐凯领军的突击舰队也没有闲着,他们分成三个集群,巡弋在主力舰队左中右三个方向,寻找着战机。武威号航母舰队刚刚现出身形,徐凯便一声令下,下令第二和第三舰队向自己靠拢,后亲自带着第一舰队向西北方向潜行过去。

在学太平洋舰队中,陈师昌是实际上的最高指挥官,王海则是相对应海航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而徐凯在担任舰队副总司令的同时还主管潜艇部队的工作。可以,这三个人在学太平洋舰队领导层的地位,就是一二三把手。为了第三次瓜岛战役,学太平洋舰队的一二三把手同时出动,这足以明中国最高统帅部对这次战役的重视程度。而对于徐凯来,因为帝汶海海战中潜艇部队并没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让他觉得愧对总司令对潜艇部队的期望,所以他将这次战役定义为潜艇部队的发声之仗。(百度搜索网更新最快最稳定)“总司令投入如此多的资源来打造潜艇部队,他是希望我们能起到定乾坤的作用哪!兄弟们!是时候让总司令听到我们的声音了!”战前动员会上,徐凯对部下如此道。在他的激励下,突击舰队的艇长们从一开始就憋了一口气,对他们来,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突击舰队悄无声息的向武威号航母舰队潜行过去,他们距离武威号航母舰队还有大约一百千米呢,先发现了贴着海绵奔袭过来的五十特攻机部队。徐凯听到手下的汇报,不顾危险,下令所在潜艇上浮,后,就着潜望镜亲自观察,掌握了日机的数量以后,他立刻向陈师昌报告,并提醒他们做好防空准备。

“失踪的鬼子战机找到了,”陈师昌这一次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向王海转述这一发现,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拦住!”

王海本有意让迎击部队分出战机找出消失日机的方位,接到陈师昌的命令,他直接给陈大头他们下令,让他们必须在五分钟内再次升空,后不惜一切代价拦住突袭航母集群的日机集群。

王海新的命令下达时,陈大头刚刚从战机上下来,接到命令,他二话没再次爬进了机舱,打开电源开关,检查一下油表盘,后就向指挥塔报告,称可以立即升空迎敌。他的座机下面,几个地勤人员本来正准备给他装上导弹,指挥塔的放行命令过来,他们赶紧推着装有导弹的车让开。须臾,陈大头便在领航员的指挥下再次升空。在他身后,他的兄弟们一一重新登上机舱,后梯次滑翔升空。

不足五分钟的时间,航母集群上空便聚齐了一支三十架左右的战机集群,金看到这一幕,总算明白了陈师昌处变不惊的原因。如果自己麾下的海航部队也能有如此效率,想必自己也会像这个年轻的中国将军一样,什么时候都能保持泰的态度吧。可惜,明明美国的海航部队历史更悠久,战术素养更高,可是却不具备这个能力。

在徐凯下令指挥艇上浮以方便他识别突袭日机集群规模的时候,秋山豪杰也看到了这艘“宋iii”型潜艇。鬼子根本不知道中国现在已经有能力生产这种大型潜艇,所以当时很是吃惊,而在扫视附近海面,发现了好几根潜望镜和天线以后,他心中咯噔一声,意识到塚原二四三轻敌了。

特攻战术部队,特攻潜艇部队也好,五十特攻机部队也罢,因为其有去无回的特殊作战手段,其官兵待遇要比普通部队高得多。相对应的,似秋山豪杰这样能够独当一面的指挥官,其地位也比同等职衔的普通部队军官为高。用泉敏一郎的话来,“武士们连命都不要了,他们活着的时候,多享受一些物质和尊重有错吗?”因此,即使塚原二四三是武威号航母舰队的司令官,在面对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