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七章 海底基阵(1/2)

作者:苍海荒岛
山坡上各类草木生长茂盛,有山枣、黄花菜、野山参、山茅草、鹅观草等,覆盖率至少在8o%以上,不时有各种各样的鸟类飞来飞去,鸣叫呢喃。

更让人惊喜的是,从山石缝隙里,竟然有一股泉水涓涓流出,在山脚下形成了一个约有拳头大的小水潭,水深有五六公分,滴满后就溢出,从石上流向海里。两只兔子正在饮水,见到队员们,“嗖”地一声,钻进草丛不见了。

林涛大喜,就要逮兔子,被虞松远制止。

这里海底遍布礁石,船舶无法接近。如果建好码头的话,真可谓是渔船在大洋上临时避风的好场所。

虞松远将人员分为三组,命刘国栋带三组寻找宿营地,并建立营地。林涛带二组对岛上进行地毯式搜查,彻底清查6地、山林和草丛。自己带一组,对小岛水下进行详细探查。

此时天已经大亮,北风在呼呼地刮着,气温在零下四五度,海面上浪花飞溅,海鸥纷飞。虞松远和林柱民、张五常穿上潜水衣,背上气瓶,全付武装,从南侧潜入水下。三人顺着逆时针方向,将小岛北面海底仔细侦察了一遍,未现一点蛛丝马迹。

转到小岛南侧,海中温度也就在零下一二度,到小岛中部时,也就零度左右,与北面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水质清澈,海流湍急,水下能见度极高,适合海藻类,鱼类,鲍鱼,海参等海洋生物的繁衍生长。

各种鱼类、贝类对三个闯入者漠不关心,比目鱼贴在水底,不时捕食经过的小鱼,激起一团泥雾,但很快又陷入平静。在藻类丛生的岩礁之间,成群结队的真鲷色彩斑阑,象一片彩云掠来掠去。成群的大黑鱼,则在水底一二米处,静静地游来游去。水底的岩石上,鲍鱼、牡蛎、生蚝、海参、蟹海等贝类或甲壳类动物,不时映入队员的眼帘。

小岛呈标准的月牙形,一个长长的海湾深入小岛中部,两边是悬崖,海湾尽头是一个巨大的石壁。海湾内水深约有三四十米,两侧的崖壁和对面的石壁的水下部分,由于海浪的冲涮,形成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水下洞穴,成为各类海洋生物栖息的天堂。

三人逐一对水下洞穴进行检查,不时与洞穴内的海洋生物生一些小的冲突。林柱民就被一条海鳗攻击,胳膊一下麻到肩部,最终不得不将海鳗杀死。

他们对人员能够进出的十余个大型洞穴,进行逐一检查。现只有两个洞穴深度较深,约有七,试图逐步实现对全球海域的反潜预警。

东倭国自2o世纪6o年代起,先后在宗谷、津轻、对马等海峡布设数十个被动式海岸声纳阵列,作用距离最大达到7o海里。在重要港口的外围水域,在中国潜艇部队进出大洋的主要通道海底,主要战略性海域,全部布设了锚系有线声纳浮标。

整个五十、六十年代,m国和东倭国在我国沿海,甚至近海主要海域,通过空投或船舶投放,偷偷布设了大量声纳浮标。从七十代开始,经过我国渔船的不断捕捞,这些浮标绝大多数都被破坏。

尤其是对这片战略性海域,我渔船定期要对这里进行拉网式捕捞,电缆式基阵生存时间短,成本大。因此,m国和东倭国海上自卫队便将这里改为锚系基阵,随时修补、布设浮标,定期回收更换电池,保证基阵完整和有效。

在浮标的投放上,m国和东倭国开始是用飞机、船舶布设,但往往刚一布设,就为我渔船现并立即遭到捕捞破坏。后来飞机与船舶都是利用夜晚到此海域布设浮标,布完之后随即离去。

一般当基阵接收到潜艇辐射噪声(被动式),或目标反射的回音信号(主动式),经声频放大、处理和调制形成高频信号,由天线向空中辐射,供飞机或船舶的浮标信号接收处理设备进行接收、监听和分析。另一种途径是通过海底电缆或卫星,将信号传输到6上信号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研究。

由于卫星通信存在时间限制,且此海域离东倭国本土或主要离岛基地都很遥远,因此,我军事情报部门早就怀疑,在周边几个无人小岛上,肯定建有隐秘的情报分析据点。但奇怪的是,我海防部队多次对周边无人小岛进行密集探查,却并没有现任何蛛丝马迹。

想到这些,虞松远敢肯定,作为‘幽灵’部队的186,将一支九人的特训队投放到这一无人小岛人,说明指挥层已经判断,此小岛很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特训队的任务,正是要悄悄地找到它,打掉它,彻底摧毁它!

否则,花这么大本钱组织的生存训练,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考核也将是不及格的。更不能容忍的是,任务还将由其他部队,继续来完成。这对‘幽灵’来说,就会是个莫大的耻辱。

林涛思索良久,打破沉默,“只有一种可能,水下洞穴。”大家也都若有所思,一会都频频点头。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他们把据点建在山的内部,通过水下洞穴作为进出通道,里面即使建成一个小城市,外面也一点都现不了。”刘国栋说。

刘卫民紧张地说,“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在山里面肯定有观察孔,那么,我们肯定已经暴露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